懒惰刻在基因里
每一个兴致勃勃打算开始健身大计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坚持健身没多久,就开始懒癌发作,一到该去健身房的日子,就提不起精神,浑身上下似乎到处都不得劲,千方百计想给自己找个理由不去锻炼。
看着别人在健身房自拍时秀出的腹肌马甲线、人鱼线,不禁自问:为什么我就比别人懒呢?
1.为什么人们爱运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运动。答案很简单:因为运动使人快乐。
“运动使人快乐”这话可不是什么没有根据的心灵鸡汤。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奖赏系统,每当我们做出有利于生存繁衍的行为(吃饭、繁殖、照顾后代等)时,这个系统就会激活,让我们尝到甜头,释放出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物质。多巴胺与它的受体结合后,会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情绪。这种快乐的感觉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之前受到奖赏的行为,以获得持续不断的快乐。
戒烟戒酒十分困难,也是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以及酒中的酒精可以激活奖赏中枢,让人快乐。而且吸烟、饮酒的时间越久,大脑对于这些化学成分越是迷恋。一旦开始戒烟、戒酒,大脑中多巴胺水平降低,人们就会出现戒断反应,浑身难受。
对一些人来说,运动就是打开“奖赏系统”的钥匙。运动引起的多巴胺含量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快乐,让人们忽略运动造成的劳累和肢体酸痛,坚持运动下去。
2.懒惰基因是什么,如何发挥作用?
可惜对懒惰的人来说,运动并不会带给他们快乐。科学家用小鼠做实验发现,爱运动和不爱运动的倾向是可以遗传的。
研究者将小鼠分成了爱运动和不爱运动两组,分开饲养繁殖。经历了16代的繁殖后,爱运动的小鼠的后代,平均一天要跑11千米;而不爱运动的小鼠的后代平均一天只跑6千米。对小鼠的大脑进行研究后,研究者发现:对爱运动的小鼠来说,多巴胺在它们大脑中的作用区域更大,因此运动给它们带来的快乐也就更多。
在小鼠大脑相关区域的1.7万多个基因中,研究人员随后找到了36个可能与爱运动有关的基因。基因是怎么让小鼠变懒的呢?之前我们说过,多巴胺与它的受体结合后能引发快乐的情绪。而“懒惰”基因能够产生一种物质,阻止多巴胺和受体的结合,导致运动不会引起快乐的情绪。研究者相信:“懒惰”基因对人类也会有类似的作用。
3.还有什么基因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其实除了懒惰,我们的很多性格特征背后都有基因的影子。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关于人的性格、行为是否受基因影响的研究,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学科被称作行为遗传学。
一些会改变人们性格和行为的精神疾病是受基因影响的,例如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抑郁症。
研究发现,与强迫症有关的基因发生变异时,会扰乱神经递质的传导。当然如果你的这些基因发生了突变,并不意味着你必然会发展为强迫症,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说,如果这些基因有变异,更有可能得强迫症。
除了精神疾病,人的一些日常性格特点也受基因影响。有些人热爱冒险,喜欢进行危险的活动,旅行时也要挑具有挑战性的目的地。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他们体内的“冒险基因”导致的。这种基因的大名叫作DRD4-7R,是用来控制多巴胺受体合成的基因DRD4的一个变体。DRD4-7R控制合成的多巴胺受体,对多巴胺的敏感程度较低。拥有这个变体基因的人喜欢进行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活动——也就是风险更高的活动。
此外,还有争议颇大的“暴力基因”。1993年,科学家发现,控制单胺氧化酶A合成的基因MAOA的一种变体——MAOA-L,与人的攻击性有关联。单胺氧化酶A是一种蛋白质,它可以分解大脑产生的多巴胺等化学信号。而当变体基因MAOA-L存在时,人体合成的单胺氧化酶A会减少。结果就是大脑产生的那些化学信号会堆积,导致人产生冲动性的情绪。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携带MAOA-L的人更容易受到实验者的挑衅产生攻击行为。
然而2002年的研究发现,携带MAOA-L的人只有在成长过程中遭到虐待才会出现反社会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暴力犯罪者,是由基因和成长环境共同决定的。美国遗传学家弗朗西斯·柯林斯曾这样总结:“基因给犯罪上膛,环境扣下扳机”。
因此,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基因被科学家发现与性格特质有关,但科学家们也表示,一个人有了某个基因,并非就一定会具有某种性格。个人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更大。所以,即使是拥有“懒惰基因”的人,也可以努力克服惰性坚持运动。基因并不是借口,它只是为人类复杂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早早就决定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