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吗
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相信被这句话灌倒的人不在少数。就算你不会喝酒,也有人劝你“少喝点没事儿,还有益健康呢”。
人情面子先不管,适量喝酒是不是真的有益健康?
1.“法国悖论”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法国悖论”(French Paradox)。“法国悖论”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看起来很矛盾的流行病学观察:法国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摄入相对偏高,可是法国人的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却相对偏低。而医学界的普遍认知是,饱和脂肪酸是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
为了解释这个悖论,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科学家们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以及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与饮酒的量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与过量饮酒以及滴酒不沾的人相比,适量饮酒的人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要低一些。
为什么适量饮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呢?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是因为葡萄酒中含有的抗氧化物质,比如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一种酚类物质,它天然存在于葡萄、蓝莓、树莓、桑葚以及决明属植物(如决明子)的果皮中。对植物来说,白藜芦醇可以帮助它们抵御细菌或真菌的入侵。
很多动物实验都证明了白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可问题是,这些研究大都用的是白藜芦醇的提取物,其中白藜芦醇的含量远高于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换句话说,要想靠喝葡萄酒获得足以发挥效果的白藜芦醇,可能会先被撑死。况且,这些研究大都是动物实验,在人体上进行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还有人认为是酒精在发挥作用。相关研究发现,少量酒精会起到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也有人认为,酒精有助于增加血液中的“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高密度脂蛋白是脂蛋白的一种。脂蛋白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负责把胆固醇从身体组织运输到肝脏。脂蛋白可以分为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
2.健康,不仅仅要考虑心血管
这么说,“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了?那要看你怎么定义“健康”了。显然,心血管健康并不是身体健康唯一需要考虑的方面。研究发现,饮酒——哪怕是适量的,也会导致明显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
我们常说“喝酒伤肝”。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有90%是在肝脏内完成的。肝脏中含有的乙醇脱氢酶可以把酒精(乙醇)氧化,生成乙醛;乙醛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变成乙酸(也就是醋的成分),最后乙酸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这些负责分解乙醇的肝脏细胞需要耗费很多的氧气才能把乙醇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导致肝脏的周边组织细胞会出现缺氧的情况。
另外,在上面这些代谢步骤中,会产生对人体危害很大的乙醛。乙醛是一种非常活泼的化学物质,它很容易与人体内的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当乙醛接触到DNA时,会生成多种致癌化合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酒精评定为一类致癌物,也就是说,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酒精能够致癌。
而且,只要你喝了酒,就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根本不存在什么“安全剂量”。喝得越多,风险越大。研究证明,酒精可以增加7种癌症的发病率,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乳腺癌、肝癌及肠癌。
此外,乙醛还会附着在构成细胞骨架的微导管上、支撑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上,以及血红蛋白中负责携带氧分子的血红素上。
3.酒精没有“安全剂量”
说了这么多酒精的危害,可很多人就是无法割舍饮酒的快乐,嘴上说着“少喝点少喝点”,倒酒的手可一刻都没停过。那么,你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喝进多少酒精了吗?
目前,各国健康机构对于饮酒的建议一般都是“限量”,例如中国建议成年男性每日的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差不多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对女性则建议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不少在餐桌上觥筹交错的人都远远超过了这个“适量饮酒”的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建议是“低风险剂量”,不是“安全剂量”。从罹患癌症的风险来看,饮酒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越少喝,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越小。
另外,备孕和怀孕的女性、哺乳期的女性、儿童和青少年,是不能饮酒的。备孕和怀孕的女性饮酒,会增加婴儿患上胎儿酒精综合征的概率。这种疾病的症状包括婴儿身体缺陷、智力或认知障碍。而哺乳期的女性饮酒,酒精会进入母乳并传给婴儿,从而降低婴儿吃母乳的量。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酒精会影响大脑发育,并增加酒精依赖的风险。
此外,要开车、服用某些药物(比如头孢类抗生素,具体可以参见药品说明书)的人、喝酒容易脸红的人,也不应该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