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们为了研究星星和天体,很早就把星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宿,西方却称之为星座。中国的星宿说和西方的星座说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我国的恒星命名系统大约形成于公元270年,三国时代吴国太史令陈卓编成了一本包含283个星官、共1464颗恒星的星表。其中很多都是以封建王朝帝王将相的官名来命名的。
西方的星座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三千年的巴比伦人。到公元2世纪时,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大体上已把北天区域的星座确定了下来,而南天区域的星座的确定则是在17世纪环球航行成功之后。
我国古代把天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者,北天极附近的三个区域: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垣的划分并不太严格明确,紫微垣大致包括小熊座、天龙座、鹿豹座、仙王座、仙后座、大熊座、牧夫座、猎犬座、御夫座等。太微垣则相当于以下几个星座的区域: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大熊座、小狮座等。天市垣则相对更近夏秋的银河区域,即包括了蛇夫座、巨蛇座、盾牌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等。
二十八宿分成四大星区,称作四象,以动物命名: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