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病因发现的由来,龋齿病噬牙凿洞

时间:2024-11-27 19:17:03

牙齿是存在于很多脊椎动物上的一种器官,它有多种用途,如撕裂、磨碎食物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牙齿的整洁已关系到社交活动,因此牙齿的疾病绝对不能小视。

在古代,人们看到龋齿的形状和被虫蚁啃噬之后的木材很相似,便推断出在口腔里爬有一种叫做“牙虫”的虫子,它像白蚁啃木头一样在吃我们的牙齿。从史前人类的遗迹中发现,早在一百万年前,在我们先祖的嘴里就有龋齿了,从整个自然界来看,很多动物都难逃龋齿的折磨,龋齿的经历也许比人类整个历史都还长。

之后的千百年里,为了治疗龋齿,人们不断地在口腔中四处寻找这条虫。可想而知,这样的努力肯定不会有任何成果,因为人们对龋齿的认识完全错误。不管怎样,人们还是找到了各式各样不同疗效的治疗龋齿的方法。例如人们尝试用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来控制这种疼痛。现代生物化学发现对活体细胞来说,由于三氧化二砷有着剧烈的毒性,牙齿内的神经末梢接触砷剂后液化坏死,所以就感受不到疼痛了。这种探索获得了成功并沿用至今。砒霜的应用固然彰显着古人的勇气,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牙疼的痛苦程度比毒药还厉害。

由于牙虫观念的根深蒂固,一直到中世纪,人们仍无法解释龋齿发生发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龋齿的治疗只是暂时性的,并且伴随着巨大的痛苦。相对于现代复杂的牙科技术,那时的拔牙血腥粗暴。不过,无论多痛苦,拔牙术还是解决了龋齿带来的一部分问题,比如终止牙疼、控制全身性感染等等。

龋齿病因发现的由来,龋齿病噬牙凿洞

13世纪,人们逐渐把探索的目光从龋齿的形态上挪开——高伯里第一个站出来否定了“牙虫”。不过否定了牙虫并不意味着找到了龋齿的真正病因,否定“牙虫”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进步。

终于,活跃于18世纪的法国人皮埃尔·范查得——现代牙科的第一人,意识到糖和龋病的关系,提出造成龋齿的“元凶”不是那只活在我们脑海里的“牙虫”,而是餐桌上每日可见的糖。现代科学证明,如果人们以此为据,减少糖的饮食消耗,的确可以控制龋齿的发生和发展。可是这个方法太不现实,因为糖是人类必需的营养,对很多人来说,拒绝糖的甜蜜很可能意味着比牙疼还难以忍受的痛苦。

尽管范查得提出的龋齿病因在指导实践、控制疾病的发展方面获得很好的事实支持,但是即使能治疗疾病,也不能证明支持这些治疗措施的理论基础就是对的。范查得为人类认识龋齿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后来对龋齿的深入研究证明他的糖损害牙齿健康的观点是错误的——至少不全对。

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显微技术的成熟和介入,龋齿元凶的身份也越来越清楚。19世纪末,细菌学家们终于发现,导致龋齿产生的不是牙虫,也不是糖,而是以变形链球菌为主的几种细菌。它们寄生在我们口腔内,靠分解口腔内的糖分为生,同时产生酸。我们的牙齿硬组织在酸的作用下,一点点溶解、崩塌,形成龋洞。随着龋齿的发展,细菌渐渐侵入牙齿内部激发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牙疼,进入骨骼血液,导致一系列疾病。

在一般情况下,龋齿不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因而也通常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却在无形中加重了龋病的危害。得了龋齿,会给人们的口腔健康甚至全身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在青少年和儿童中,龋齿的发生率是很高的。专家建议,成人每年需到医院检查一次口腔,儿童每隔六个月检查一次。如果发现得早,牙齿受到的破坏程度一般都比较轻,多数情况下不会给治疗带来困难,有益于恢复牙齿的健康。

龋齿病因发现的由来,龋齿病噬牙凿洞

正确的刷牙方法

第一种正确的刷牙方法是:将牙刷毛与牙面接触,刷毛顶端指向冠方,然后沿牙面向牙龈轻微拂刷,类似咀嚼纤维性食物对牙面的摩擦动作,这种方法可以清洁牙面和刺激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增进牙周组织健康。第二种:洗刷唇舌面时,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刷毛头指向牙龈方向,使刷毛进入龈沟和邻间区、部分刷毛压于龈缘上做前后向短距离来回颤动,刷毛紧压在面,使毛端深入裂沟区做短距离的前后向颤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除去顶部及龈沟内的菌斑,按摩牙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