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爱听“睡美人”的故事,美丽的公主受到巫婆的诅咒睡了好几百年,一直等到勇敢的王子来吻醒她。故事是美丽有趣的,但是在现实中人要是一直昏睡不醒的话,那是很可怕的。
有这样一种病,会让病人陷入长时间的昏睡中,然后进入昏迷状态,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自史前时代以来,在非洲就有昏睡病。第一个昏睡病的病例是由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哈勒敦在14世纪记载下来的。伊本·哈勒敦访问的一个部落的首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两年之后他就死掉了,整个部落的人也都因昏睡病而死去。人们对病因的解释千奇百怪:有人认为是喝酒太多,也有人认为是吸大麻过量,或是吃了变质食物,或是精神创伤造成的。后来,探险者们发现当地一种名为“采采蝇”的虫子和这种疾病有关系,于是人们把它叫做“苍蝇病”。
1902年,英国政府派出一个研究组去研究昏睡病,奥尔多·卡斯泰拉尼是研究组成员之一。通过尸检,他发现许多患者的大脑内有一种不知名的新寄生虫。次年,戴维·布鲁斯加入该研究组,并发现采采蝇出没的地点和昏睡病的流行地点相吻合,于是就告知人们远离这些地区。大量的研究证实,非洲昏睡病的传播媒介为舌蝇属的采采蝇。事实上,非洲昏睡病也与采采蝇分布密切相关,分布于西非和中非的热带地区。当采采蝇叮吸被锥虫感染的人或畜的血时,锥虫和血液一道被采采蝇吸入体内。锥虫先在采采蝇的消化道内,然后至采采蝇的唾液腺内,经过两三星期复杂的周期性发育繁殖,成为“后循环锥虫”。后循环锥虫是感染期,当此采采蝇再叮咬易感者时,后循环锥虫随同采采蝇唾液注入人体,从而传播昏睡病。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采采蝇或其他吸血昆虫在刺吸患者血液的数小时内,由污染的口器传播给其他人。此外,也曾有先天性感染和通过性交而传染昏睡病的报告。锥虫从人的皮肤侵入血管,大量繁殖,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经过数月甚至数年,有些锥虫会通过血管侵入人的大脑,患者开始嗜睡,然后昏迷,最终死亡。中晚期患者服用药物后,可以暂时将体内锥虫的数量降低,但不久锥虫的数量又会激增。
采采蝇似蜜蜂样大小,黄褐色或灰褐色。停留时,刺刀状的口器向前伸出,翅膀叠起,是肉眼能看到的显著特征。采采蝇主要见于湿热的丛林、灌木丛、大草原与河谷地带。锥虫的天然宿主为非洲羚羊、狮、鬣狗、牛和南非狷羚。研究发现,锥虫在人体内的寄生场所是血浆、淋巴液及淋巴结、肝、脾、脑、脊髓等器官的细胞间隙中。当感染性的后循环锥虫体随采采蝇的唾液侵入人体后,在皮肤里停留一两个星期,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称为“锥虫性下疳”,面积约2~10厘米。以后锥虫侵入血流和淋巴系统,孳生繁殖,引起血管和淋巴管周围炎以及巨噬细胞增生和坏死,并伴随有头痛、神经痛、瘙痒、红斑皮疹、水肿、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当锥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产生脑组织病变和退化。病程进入脑膜期,引起昏睡病。患者严重头痛,表情淡漠,肌肉痉挛,手指震颤,迟钝思睡,甚至吃饭也能睡着。若不及时治疗,患者极度消瘦衰弱,甚至丧失生命。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药物可治非洲昏睡病,但均存在问题。其中一种药物含砷,具有严重副作用,患者使用后死亡率达百分之五。另一种药物名为依氟鸟氨酸,需患者长期住院治疗,费用昂贵,且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所以,昏睡病尽管不像艾滋病和癌症那样无药可医,但即使现代的药物也不能有效地治愈严重的昏睡病,尽早发现和用药是治愈的关键。
昏睡病成非洲梦魇
近些年来,在非洲战乱连年或贫穷的地方,昏睡病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威胁6000万非洲人健康前10位的疾病,每年有大约50万新病例,造成6万多人死亡。那些贫穷的患者无力购买疗效好的药物,只能在昏睡中静静地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