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发现的由来,病毒个头最小危害最大

时间:2024-11-27 18:59:05

要了解一种疾病,就必须先从患上这种疾病的人入手。但是这些疾病似乎总爱和人们玩儿“捉迷藏”,即使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却寻不到它在何处。为此,许多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仅仅是患病者被夺走了生命,一些试图找到它的医学者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真凶究竟在哪?即便意识到有危险,那些尽忠职守的医学者们仍愿意奔赴前线找出答案。

病毒发现的由来,病毒个头最小危害最大

现在,人们将威胁计算机安全的程序叫做“病毒”,电脑一旦染上病毒便会出现种种异常反应,让人头疼不已。而这里的“病毒”其实是借用医学上的说法。之所以借用这一概念,是因为病毒具有同等的破坏力,对感染上它的介质具有极高的危险性。

病毒着实让人头疼,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拜它们所赐,一些病毒甚至能连夺数命。作为最原始的生命体,早在细胞出现之前,病毒就已经存在于蛋白质和核酸中;在细胞体生物出现之后,它们便表现出强烈的寄生性,在生物体内横行霸道。它们个头虽小,但作乱起来时的威力却令人生畏。直到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它们,人们才开始寻找消灭它们的方法。

一天,伊凡诺夫斯基看到植物学家麦尔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说:患花叶病烟草的浆液经过两层过滤纸过滤之后,好像失掉了它的传染性。伊凡诺夫斯基重复了麦尔的实验,但结果却相反,过滤以后的浆仍然带有传染性,这就说明过滤纸并不能阻挡这种看不见的凶手。

后来,他选择了一种缝隙小得足以让细菌无法通过的过滤器,用它来过滤病叶的浆液,再把过滤后的浆液,用针筒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里。几天以后,烟草仍然感染上了花叶病,叶片上出现了黄色的花斑。伊凡诺夫斯基便想,如果病原体是细菌,就应该已经滤掉了,但滤过以后的浆液怎么还能传染花叶病呢?是否实验出了漏洞呢?他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实验,弥补了可能发生的一切漏洞,但结果仍然一样。

根据他的观察,他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花叶病的浆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仍旧能够引起感染这一现象表明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病原体非常微小,可以通过过滤器;另一种可能是,细菌的本身虽然不能通过过滤器,但是它所分泌出来的毒素已溶解在浆液里,依旧能引起花叶病。

这个说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但始终没有准确的答案。花叶病的研究工作似乎陷入了绝境。不少人在困难面前退缩了,但伊凡诺夫斯基却百折不挠,仍旧在坚持研究工作。他把病叶的浆液注射到第一株健康烟草的叶脉里,等这棵烟草患病以后,再把它的叶子也制成浆液,并将它注射到第二株健康烟草的叶脉里;然后,依次进行下去。按照他的推测,花叶病的病原体如果只是一种毒素,那么,到最后毒素减少到几乎没有了,则总该有一株烟草叶不再发病了。然而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全部烟草都得了病,并且越是后面的,发病越快越重。浆液经过连续注射以后,感染花叶病的毒性并未减弱,反而增强了!伊凡诺夫斯基经过反复地思考,终于得出一个结论:病原体是一种微小的生物,根本不是什么毒素。

和伊凡诺夫斯基一样,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也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后来,他把烟草花叶病株的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度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有三个特点:第一,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第二,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第三,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根据这几个特点,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新的物质,称它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病毒发现的由来,病毒个头最小危害最大

烟草病毒危害大

烟草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而烟草花叶病是世界各烟草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类重要病害,也是我国各烟区的重要病害。据估计,由于病毒的危害,全世界每年仅由烟草花叶病毒一项危害就造成约一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我国,植物病毒引起的病害在各省区都有发生,而且损失相当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烟草花叶病上升为贵州烟区的主要病害,其造成的损失占全部侵染性病害造成损失的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