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为什么不多绣几条呢?

时间:2023-11-11 16:29:02

看电视时,我们也会注意到,皇帝的龙袍上七扭八拐地绣着好几条龙。那么,到底绣有几条龙呢?

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为什么不多绣几条呢?

在抚顺市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清代光绪皇帝的御用龙袍。据介绍,这件龙袍长125厘米,两袖通长172厘米,下摆长110厘米。龙袍为圆领,右衽,具有满族风格的马蹄形袖。

龙袍上的前胸、后背及两肩各绣有正龙,前后襟和底襟绣有升龙、降龙和行龙。

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金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被绣织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器具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呢?因为九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将一龙绣在里襟。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九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不过,也有例外的,明朝皇帝龙袍的龙纹数就多于九条。

1958年出土的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就有十二条龙,被绣在一个圆形的中间,俗称“团龙”。

十二条龙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位于衮服前胸和后背位置的龙,是正身的龙,也就是面向外的龙,被称为“正龙”或者是“坐龙”;侧身的龙叫做“行龙”,行龙也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为升龙和降龙。

万历皇帝龙袍上龙的数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创制的“燕弁服”上的就不能算多了。由弁帽、袍服、玉带、袜子和丝履构成的“燕弁服”上的龙纹呈九九之数:前身一个盘龙团纹,后身两个盘龙方纹,领子与袖子上的龙纹加在一起是45条,衣襟上的龙纹是36条。另外,在腰间的玉带上还装饰着九件刻有龙纹的玉片。

 

 

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为什么不多绣几条呢?

知识链接

帝王礼服上的十二章纹样

帝王礼服上的十二章纹样,包括日、月、星辰、山、火、宗彝、粉米、龙、华虫、藻、黼、黻共十二种纹样,几乎囊括了天地之间一切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中国儒家学派服饰理论的核心。这些花纹的使用很有讲究,只有天子的服装才可以全部使用,以下各级只能使用龙以下的八种纹样,并且级别不同,使用的纹样也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和设计出这种礼服制度的最终意义。

“寡人”、“朕”、“孤”等字眼并不好听,古代皇帝为何拿来做自己的专有称呼?

一个人落魄孤立无援的时候常会说:“我现在是孤家寡人,要什么没什么。”孤家寡人就是说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意思。可是在古代,“孤家”和“寡人”可都是皇帝的专称,众星捧月,群臣簇拥,那么皇帝又怎么会是“孤家寡人”呢?

“寡人”一词在古代意为“寡德之人”,这是古代君主的谦辞。先秦时期,王、诸侯、士大夫等,都可以自称为“寡人”。如《左传》所记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有“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的说法。那时候,寡人不光是男人的专属。《诗经》中曾经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过寡人,由此可见,古人常用的“寡人”来谦虚地说自己无德无能。但是到了唐朝,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逐渐变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称寡人。

皇帝自称“朕”的情况,也和“寡人”差不多。早先,人们都可以用“朕”自称,“朕”和现代汉语里“我”相似。并且,使用这一称谓的人不分等级。此时的“朕”并没有特殊含义,只做第一人称使用。然而到了秦始皇称帝,“朕”就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自称,而且明文规定,违者重罚。其实,“朕”最早指的是身体的意思,嬴政以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以始皇帝自称,并且认为这个词有“预兆”、“朕兆”的意思,所以要专用在自己身上,以尊皇权。

“孤”的用法完全是延续了秦朝以前的称谓习惯。因为在没有皇帝一人独掌天下的诸侯纷乱时期,王与诸侯国王并存,因“孤”含有“独自”和“孤独”等意味,诸侯们通常用此字自嘲自己落魄。但是到了汉末,“孤”却有了雄霸的意思。群雄独占一方,各自称孤。“孤”从此就演变成了王者的代名词,其中也包含有高处不胜寒,傲然孤茕的意味。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