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关于古代的电视剧时,经常听到“宰相”或“丞相”之类的名词,都指代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官员,但历史上却没有“宰相”这个官职,这是为什么呢?
“丞相”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改称为相。
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力极大。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至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
“宰相”则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官名,它是泛指最高的行政长官,通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汉的丞相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所以它的官名随着朝代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可见,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宰相则是指最高的行政长官。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丞相和宰相区别并不大,以至于经常被混用。
什么时候文官与武将开始分开的,上朝时文东武西的列班又起于何时呢?
文官与武将的分开,是指文官不再作战,而专门有了指挥作战的武将。人们对它们分开的具体时间有不同的观点。
《史记》中说,黄帝时期已设立了“司马”等军事首领官职。《尚书》称,商朝时期,有了文武百官。虽然夏商时期,文武百官已经分门别类,可是卿、士大夫们既要管理政治上的事务,还要领兵作战。并且“司马”平时只管政治,而无统兵之权,战时做统帅也是由天子临时任命的,战争一结束,统兵之权又会上交天子。可以说,在西周之前,文官武将是不分的。
又据《史记》记载,在春秋时期,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天子,常亲自领兵作战。《左传》中也说当时文官武将都可领兵去作战,可见那时“大夫”是文武一体。也可以说,文官武将在春秋时期尚未分开。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掌握了国家最高行政权。各国君主觉得那些既能管理行政事务、又能领兵作战的官员,一旦造反,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不造反,时间长了也会引起君权旁落。于是,他们决定采用文武分职的方法,让文官只负责管理内政,武将只负责领兵打仗。这样,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得以确立。可以说,战国才出现了专职将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士兵总量不断增加,指挥作战逐渐成为一门艺术,一支军队的指挥必须要有军事方面的专业知识,富有管理、训练和指挥作战的经验。就在这个时期,一批名将应运而生,例如吴起、孙膑、乐毅、白起、廉颇等,都是专职武将。而文官则专职负责朝中政事,不再领兵出征。
可见,文官武将分开的具体时间,应是战国时期。
那么,上朝时,文东武西的列班又起于何时呢?《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据此可知,文东武西是汉初叔孙通所定的朝仪,文东武西的排列位次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