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喜欢把向人发出挑战称为“叫板”。那么,“叫板”这个词是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要用“叫板”来表达这个意思呢?
《顾误录》中解释说:“板,古拍也。”在古代乐曲中,板和鼓是打拍子常用的工具。
板所打出来的是强拍,鼓打出来的是次强拍或弱拍。根据这种打拍方式,中国传统戏曲中,又提出了“板式”一说。所谓的“板式”是指戏曲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形式。其中包含板眼和下板形式两层含义。“板眼”指的是强拍、次强拍和弱拍相结合的节拍形式,又分为一板一眼(二拍子)、一板三眼(四拍子)等形式;“下板形式”指的是节奏的形式。以戏曲唱腔为例,字随板出的叫“应头板”,后半拍出字的叫“腰板”等。根据节拍节奏的强弱舒缓,又将板式分为叫板、起板、转板、留板、歇板、砸板等。
“叫板”作为戏曲中的术语,指的是演员以一定的唱腔示意司鼓,下面的唱段是什么节奏的板式。叫板通常用在戏曲中的慢板、二六板、箭板、滚板等板式中。它的曲调以散板为主。为了能够使表演更加艺术,演员在道白的最后一句上运用叫板的方法,或以语气示意,或用动作唱腔示意,司鼓铜器便会转奏出下一唱段的板式。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将叫板引出下文,挑出新板式的意义引申为挑衅或挑战。
知识链接
有板有眼
人们通常把做事老到,稳妥有样叫做“有板有眼”。有的时候,唱歌有节奏感人们也说“有板有眼”。《曲律》中说道:“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也就是说,“有板有眼”原来指代的是戏曲。能将戏曲唱得字正腔圆,音调拿捏得恰到好处,便是有板有眼。其中,板分为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连套体两大类。有时也指打拍子用的乐器;眼则指的是戏曲中的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