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惯,这种做法起于何时?

时间:2023-11-11 05:49:02

除夕这天,人们除了要守岁,吃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不忘贴春联。大红的春联贴在门两侧,喜庆又吉祥。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贴春联的习俗呢?

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惯,这种做法起于何时?

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桃符起源很早,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可见,最初的桃符是用来驱除鬼怪的。

传说,古代有种凶残无比的怪兽,为害甚烈,无人能降住它。后来,有两位居住在山林中的专门整治妖魔鬼怪的神仙,用桃枝降服了这头怪兽。于是,民间相传,只要门上悬挂桃枝,上面刻上两位神仙的名字,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上前。这种桃枝就被人们称为“桃符”,也就是所谓的镇鬼灵符。后来,人们便延续了这种风俗。

桃符开始演变成春联,源起于五代十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后蜀主孟昶曾经令学士张逊在桃木板上题词。张逊写完后,蜀主一看,不对仗,便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但是此时,文献里并没有出现“春联”的字样,人们依然称之为桃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保留着挂桃符的习俗。宋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见新年悬挂桃符,已经风行。

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便将厚重的桃木板换成了轻便的红纸张。

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联”的身份亮相。

《簪云楼杂话》记载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不论公卿士庶,大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而且皇帝会亲自审查。于是,大街小巷的门庭上贴满了画有各样花色的春联。据传,朱元璋出城审查时,发现一户屠夫家没有贴春联,便提笔在门前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句。百姓看了,都觉得这春联题得恰到好处,又对仗工整。后来,春联也就成了年俗文化中的独特文学样式。

春联又被称作“对联”,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春联文化日臻成熟。如今,对联已经不仅仅是春节的贺词,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