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使坏、故意整人被称为穿小鞋,这种说法有什么来历?

时间:2024-11-27 08:59:05

“穿小鞋”常用来形容故意使坏、背地里整别人。“小鞋”不是指现在专门给小孩做的鞋子,而是指古代妇女穿的鞋子。它除了和历史风俗有关,背后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

对人使坏、故意整人被称为穿小鞋,这种说法有什么来历?

脚小了才穿小鞋,它与中国古代女人缠足的陋习有关。女人缠足的始作俑者便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此人能诗善画,但就是当不好皇帝。他宠爱小周后,喜欢看小脚女人跳舞,宫中很多女性为了取悦皇上,就用白布缠足。“三寸金莲”本义是指女人的小脚在绘有金莲花的台上跳舞。

宋朝以后,中国男子视小脚为女人“美”的象征。于是便有了1000多年妇女缠足和裹脚习俗。这其实非常不利于女性的发育,造成脚骨的畸形。

据说北宋的时候有个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十分贪财,要把她许配给一个很丑的有钱人为妻,巧玉坚决不从。后娘怀恨在心,想找办法收拾她。恰好有媒人来为一个秀才说亲,巧玉很中意。后母就给了男方一双很小的鞋样,叫男方照做“绣花鞋”。出嫁那天,宾客盈门,但巧玉的鞋却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羞恼之下,巧玉便上吊自尽了。

于是,人们便用“穿小鞋”来比喻暗中使坏,算计他人。

人们爱用“鸡毛蒜皮”来形容事情之小,“鸡毛”和“蒜皮”怎会扯到一块呢?

“鸡毛蒜皮”常用来形容那些琐碎、不重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那为何“鸡毛”、“蒜皮”就是琐屑,它们又是如何扯到一起的呢?

这里有个民间故事。相传过去有两家邻居,都是以做小买卖为生。东家卖鸡,西家卖蒜。两户人家都挺辛苦,卖鸡的很早就要起来给鸡拔毛,西家则剥得蒜皮满地都是。本来两家相安无事,但是有风的日子就不一样了。起东风的时候,东家的鸡毛就会吹得西家院子里;而刮西风的时候,西家的蒜皮就满天飞,落满了东家的院子。于是两家矛盾不断,经常争吵。

有一次,矛盾升级了。卖蒜的抄起扁担给了卖鸡的一下,而卖鸡的忍痛抄刀,刺伤了卖蒜的。双方负伤,互不服气,便对簿公堂。县大老爷一看状纸,原来是为了“鸡毛”和“蒜皮”两件小事,于是判道:“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来大堂诉讼,每人打十大板,回去好好反省吧!”

有人说县官的判案不公,并没有分辨是非曲直。有人则认为县官做得对,为了这么小的事根本不值得诉讼,而且双方都有错误。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不过“鸡毛蒜皮”算是传开了,后人就用这个词语来表示那些琐碎、不起眼的事或价值很小的物品。

“哪壶不开提哪壶”源于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句俗话与烧开水有关系吗?

“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一句口头语,原义为哪壶水没烧开(凉水)就提哪壶。比喻说风凉话,提不该提的事情。这源自我国古代的一个民间故事。

话说古代有父子两人开了一个小茶馆,虽说小本买卖,门面也不大,但是由于这父子俩十分热情好客,很有礼貌,加之每天开门很早,关店很晚,所以吸引了很多来喝茶的朋友。父子俩的生意越做越好。

本县的县令白老爷是个贪财、势利的人,仗着自己大老爷的身份,经常出入弄堂里巷,吃饱喝足后屁股一拍就走人,从不付账。本县的老百姓也只好忍着。这日,白老爷发现了这父子二人开的小店,于是进来喝茶。父子俩不敢怠慢,只得泡最好的茶,奉上花生米、豆腐干若干小菜供其消遣。

本来以为这次过后就不来了,可是白老爷好像喜欢上了这里,每天都来,却从不付账。小店本来就是小本买卖,这样长期下去如何是好。老掌柜因此病倒了,儿子打理小店的一切事务。他平时就对白老爷很看不惯,只是平时父亲挡着,所以才把气咽到肚子里。

这次恰好县大爷过来,在外面叫“上茶”,水恰好没开,于是他灵机一动,提着没烧开的壶就去了。

县大老爷喝了几次了,觉得不是那个味儿,就再也没有光顾小店。此后,“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个典故也就不胫而走。

为什么把“皮匠”与“诸葛亮”扯到一块,造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呢?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句人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它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加在一起,能比得上一个诸葛亮的智慧。那么这个典故从何而来,有道理吗?

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智慧远非常人能及。据说有一次,他到吴国做客,吴王请他代为设计一座报恩寺塔。诸葛亮有意试探东吴是否真有杰出人才,于是设计出一个铜葫芦塔顶,高五丈,重达四千多斤。浇铸倒没有问题,但模具制起来就难了。吴王于是发下皇榜,征求能制模具之人,但一月过去竟无人应征。诸葛亮就有点得意,感叹:“东吴果然无人矣!”

这话传到了三个长相丑陋的皮匠那里,心里很不服气。他们经过商议,用了三天三夜按照鞋样剪出个葫芦的形状,然后用牛皮缝制成一个大葫芦模型敬献给吴王。吴王大喜,赶紧浇铸,于是铜葫芦造好了。

另说认为,“皮匠”一词是“裨将”的讹音,意思是三个裨将一起探讨和研究破敌的计策,能顶一个诸葛亮。这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结果。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