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出家人称为方外之人,方外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11-27 07:17:04

古代对出家之人有“方外之人”的称呼。通常,我们叫寺庙的主持“方丈”,那么这“方外之人”指的是什么呢?

古人将出家人称为方外之人,方外是什么意思?

最早的时候,方外是指中国以外的夷狄之地,也指中国之外的边远地方。成书于春秋的《诗经》和成书于战国的《管子》中都有“方外”一词,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而后,方外一词的意思有所转变。战国时的大思想家庄子赋予“方外”以崭新的内涵。《庄子》中有言“彼游方之外者也”,这里的“方外”指的是“浮世”之外,带有超越世俗的意思。

在“方外”一词中,“方”是“道”的意思,也指国家法律和世俗秩序。因此,“方外”就是世俗之外的意思了。寻常百姓都是世俗之人,都叫“方内”之人。而僧侣、道士都是出家人,无须遵守人世道德规范,也不受世俗律法的约束,故称“方外”之人。这种说法思想上来源于儒家思想。因为中国的道德律法,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整个社会都是按照儒家之道(方)设计的,所以,在这个秩序约束之内,叫“方内”,不接受儒家思想的其他宗教和思想都叫“方外”。

相对而言,外来的佛教文化,在世俗人看来就是方外之学,早已不问红尘世事的出家人,摆脱了世俗的羁绊,所作所行,已不能再用凡世的规定戒条来衡量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七情六欲,都已不再被世俗所染,于是,出家人就有了“方外之人”的称号。

为什么把海外华人称为“海外赤子”,这一说法起于何时,“赤子”又指什么?

有些深居异国他乡的华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时,总说“赤子之心”,而且,像他们一类的人,还被国人称为“海外赤子”。那么,“赤子”一词是从何而来的呢?

最初,“赤子”指的是刚出生的婴儿,古书解释说,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因为还没有长出头发眉毛,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片红色。还有人说,古代的尺和赤是通用的,刚出生的小孩大概有一尺长,所以就用“赤子”作为新生儿的代名词。

将“赤子”用来比喻有某种热忱思想情感的人,应该始于老子。在《道德经》中,老子说,那些道德深厚、修养不俗的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孩子一样纯洁,就连毒虫都不会蜇他们,猛兽也不会伤害他们,就连苍鹰都不会对他们展开攻击……也就是说,老子借初生的婴儿,形容心性纯朴、品德高尚的人。

在之后的资料典籍中,我们会发“赤子”除了比喻思想,还有指代黎民百姓的意思。

《汉书》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用的就是这个意思。相传,唐太宗统治时期,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就有官员劝谏说:“您贵为天子之尊,这么多人在大殿之上剑拔弩张,万一有个居心叵测的人放个冷箭,我们防不胜防啊。”唐太宗毕竟是胸怀坦荡之人,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唐太宗在说这番话的时候,用了“赤子”指其统治之下的黎民百姓们。

由此引申,居一国之内,忠贞赤诚的人,都被称为海内赤子。后来许多国人侨居海外,但他们仍然心系故里,一片爱国之情鼓荡于胸。故而,他们或以“海外之子”自称,或被国人称为“海外赤子”。

人们常把贪吃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是什么样的动物,为何成为贪吃的代名词?

据说,龙的九子之一睚眦经常吃人,号称饕餮,那么饕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辞海》中解释说,饕餮是一种贪食的恶兽,多作为钟鼎彝器上的装饰。

有关饕餮的样子古书记载中很多,《山海经》说: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神异经·西荒经》中记载:“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神魔志异·异兽篇》说:神州极南有恶兽,四目黑皮,长颈四足,性凶悍,极贪吃,行进迅疾若风,为祸一方。

因为没有实物可考,所以古代是否真有这种动物,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定论。

另有传说,说饕餮性情暴躁,稍不如意就怒瞪双眼,而且眼大如牛。只是这怪兽却只有一颗大头,没有身子。虽然没有肚子,但是饕餮却极其能吃,不论好不好吃,见到东西就往嘴里吞。于是饕餮就被人们视为凶残且贪恋美食的怪兽。《吕氏春秋》中记载说,周代的钟鼎之上刻有饕餮纹,只有一颗头却没有身子,这里描述了饕餮的样子,但是并没有具体轮廓,后世也大都以钟鼎纹饰为依据。

由于饕餮所具有的凶残贪吃本性,在出土文物中,饕餮纹多出现在盛食物的鼎、簋、酒樽等地方。于是,人们便以饕餮代称贪吃的人。《左传》中有:“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