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哈是办事马虎者的别称,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时间:2023-11-10 19:39:03

为什么那些马马虎虎的人要被叫做“马大哈”呢?

马大哈是办事马虎者的别称,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其实,“马大哈”源自相声界泰斗马三立老师的相声《买猴儿》。

《买猴儿》讲了这样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说有一个差不多先生名叫马大哈,办事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尽管当了领导,他依然因循陋习。都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马大哈先生的领导及下属都和他犯一个毛病,什么事差不多就行,马马虎虎就过去了。

话说有一天,马大哈下了个公告,意思是说公司没货了,请上级批准到天津市东北角买五十箱猴牌肥皂回来。马大哈于是向上级提出申请,并在申请书上写到:“到东北买猴50只。”上级接到申请,心想,这人办事我们放心,于是看都没看就批了。

领导的决策自然有他的道理,就算下属觉得再不合逻辑,也得全力执行。只是这猴子确实不好买,怎么说猴子现在也是国家的保护动物,哪能说让你买就能买得到。经过多方洽谈,又历经了一系列手续,50只猴子终于采购齐了。

当采购员将50只猴子带回百货公司的时候,全公司都热闹了起来。为了制伏这50只猴子,百货公司乱作一团,上演了一场笑料百出的闹剧。

相声一经播出,人们立即在生活中找到了形形色色的“马大哈”。于是,那些事事无所谓、差不多就行、丢三落四、马马虎虎的人便被称为“马大哈”。

商业界有实力的女人往往被赞为“女强人”,古代的“强人”就是这个意思吗?

生活中,人们将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事业型女人称赞为“女强人”。她们虽不一定身体强壮,但是大都本领高强,能力超群。可以说,“强人”含有褒奖之意,能被称为“强人”的人,通常是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但古汉语中的“强人”并非此义。

据《宋史·兵志四》记载:“咸平四年,募河北民,谙契丹道路,勇锐可谓间伺充强人,置都头指挥使。”意思说,咸平四年的时候,朝廷征召了一批河北、陕西等地方的山寨组织,派他们到边防抵挡契丹的骚扰。他们英勇善战,势头强劲。朝廷特将他们编入军队,主要负责侦查敌军情况。时人称这个官兵种类为“强人”。如此看来,古代“强人”是对与“强盗”抗衡的官兵的专有称谓。

其他古代文献中,“强人”又有其他的含义。《大宋宣和遗事》中说:“是时筵会已散,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受宋朝时局动荡影响,当时的很多“强人”开始分离官兵队伍,最终演变成了占山为王的强盗。

“女强人”一说,起源甚晚,出处已不可考,但其中的“强人”与古汉语大相径庭。

“黄牛”的形象本来忠诚勤恳,可是现在人们为什么将倒票人称为“黄牛”?

近几年,曾经为牛郎织女牵线搭桥的老黄牛,又火了起来。倒不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重新上演了,而是“黄牛”们又有了新的“工作”。尤其春运期间,“黄牛”更是猖狂。

如今的“黄牛”不能望文生义,他们是专门倒卖票据的团体,人们又叫他们“黄牛党”,俗称“票贩子”。

“黄牛党”由来已久,不同时期,“黄牛党”扮演着不同角色。在新中国成立前,一些人看准战乱时局不稳,经常会囤积一些人们需要的东西,比如法币、医药、布匹等,等到时局混乱,商店关门粮价暴涨,这些人便高价出售囤积的货物,从中赚取差价,牟取暴利。

在“文革”期间,“黄牛党”主要倒卖的对象是三大件,那些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人都会置办这些东西,于是就给了“黄牛党”赚钱的机会。

到了近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消费逐渐增加起来。听场交响乐或看场球赛等成了人们休闲消遣的首选。需求的人多了,票成了紧缺的资源,于是,“黄牛党”又发现了赚钱的苗头,高价倒卖门票也就成了他们只赚不赔的买卖。

那么“黄牛党”一称是如何得来的呢?

《方言词典》中解释说,那些责任心差、不履行自己诺言的人通常被人们称为黄牛。

黄,在方言里,有告吹的意思。而“党”是上海方言里对一些现象划分类别时常用的说辞。

当那些人抢购囤积物资票券时,投机倒把的人像骚动的黄牛群,场面混乱不堪,人们便将这类人称为“黄牛党”。

其实说他们是“黄牛党”,最重要的一点是黄牛一年换两次毛,而且皮硬毛多,和票贩子们非法获取毛利有相似的地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