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店为什么称堂而不称店,这个叫法从何而来?

时间:2024-06-24 00:59:08

中药店为什么叫“堂”呢?这个称呼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中药店为什么称堂而不称店,这个叫法从何而来?

相传这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河南南阳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215~219年)。曾为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年轻的时候就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医书,其同乡何颙曾称赞他:“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人民颠沛流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瘟疫,洛阳、南阳等地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其中伤寒病占到70%。张仲景立志改变这种现状,在《伤寒论》中他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他刻苦钻研,认真研究了《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师从同宗张伯祖,尽得其真传,在医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长沙担任太守期间,当地疫病流行,他索性在官府大堂上给人看病,分文不取。在给病人开具的药方上,他经常在自己名字前加上“坐堂医生”几个字,以示自己治病救人的决心。

张仲景后来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医学,终于写出传世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人品和医学成就都是非常令人敬仰的,后代中医为了纪念他,也把自己开的药铺称为“堂”,时间长了就成了中药店的代名词。

“大夫”、“郎中”都是官职名,人们为什么拿来称呼医生?

中医有很多别称,古代有“岐黄”、“杏林”等称呼,宋代以后人们又用“大夫”、“郎中”称呼医生。“大夫”、“郎中”本义指官名,为何用来称呼医生呢?

“大夫”,中国古代官职名。始于西周。当时朝中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能够世袭且有自己的封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级别稍低的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郎中”最初为皇帝随从的官员。战国时期开始设立,主要担任保卫、建议等职能。隋唐以后,国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下设司,各司长官即为“郎中”。其职能与战国秦汉有很大区别。据《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从六品)”。

可见,这两个名称本来指官职,产生时间很早。那什么时候开始用“大夫”和“郎中”称呼医生的呢?医生最初的含义又是什么?

医生现泛指一切以行医为业的人,但最初却是指医科的学生,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唐朝学堂始开医科,招收学生。

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高度发展,掌管医疗事务的官员不断增多。当时,国家将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定为七级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由此,人们开始把医生称为“大夫”。五代以后,官职逐渐泛滥。人们为了表示对医生职业的尊敬,便称医生为“郎中”、“大夫”。

在使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大夫”一般在北方地区使用,“郎中”在南方使用得更普遍些。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医生这个职业在古代地位是比较高的。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