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宁可放弃也不愿采取行动

时间:2023-11-10 17:19:03

当无论是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时候,大多数人往往会选择放弃,因为从主观看来,这样引起的损害更无害。

为什么我们宁可放弃也不愿采取行动

◎由两种假设说起

有两名登山者一起去征服一座高峰,让我们假设会发生下面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一个人不幸失足,掉进一处冰川缝隙。另一个人本来可以帮助他、营救他,但却没有这么做,结果第一个人死了。第二种情况是,其中一个人将另一个人主动推进了冰川缝隙,不久后第二个人也死了。

这两种行为哪种更严重呢?理性地看,这两种行为同样应该遭到谴责,无论是放弃不救还是主动谋杀,因为两者的结果都是死亡。

但是某种感觉告诉我们,放弃不救不如后者严重。这种思维错误人们称之为“不作为偏误”,意思是说,无论是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往往会选择放弃,因为从主观看来这样引起的损害更无害。

◎一个荒唐的决定

让我们再假设你是医生,现在摆在你眼前的一大问题就是是否要批准将一种药品用于垂死病人。研究者告诉你,这种药品的副作用很强,它会当场杀掉20%的病人,但是却能够在短期内挽救80%的人的生命。你会怎么决定呢?

像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会作出禁止审批通过的决定。你感觉当场将20%的病人送去西天的药物要远比本来能够抢救80%的病人但没有施救的事实更为严重。

为什么我们宁可放弃也不愿采取行动

◎重新认识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还解释了为什么事实证明注射疫苗能降低生病的风险,但家长们在考虑要不要给自己的孩子注射疫苗的问题时,还是会犹豫不决。客观地说,如果孩子后来果然生病了,应该指控父母主动伤害孩子。

没错,我们总是感觉故意放弃不如受谴责的主动行为严重。比如,投资者和经济记者感觉不研发新产品不如研发错误产品严重;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总是觉得抱着几年前买的升值潜力差的股票不卖不如卖了再买错股票严重;给自己的房子安装隔热层不如为了取暖燃烧明火严重;不申报收入不如伪造纳税资料严重——虽然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么说来,行动偏误就是不作为偏误的反面吗?不完全是。当形势不明、矛盾重重、看不透前景时,行动偏误就会插手了。此时我们更倾向于做无用功,哪怕是没有这么做的合理理由。然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在多数情况下则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