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皇帝的新装》中只有一个小孩子肯大声讲出事实的真相——皇帝其实是光着身子的?为什么最具智慧的人往往会犯最不可思议的错误?
◎不吭声的“捣蛋鬼”
请想想看,你曾经在某次会议上克制自己,没有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肯定有过。你肯定一言不发,点头同意种种动议,毕竟你不想做个“捣蛋鬼”。或者,也许你对你的异议压根儿就没有把握,心想:“其他人也不傻啊,他们全都意见一致,那就不吭声吧。”
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这样做,就会出现团体迷思:一群有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团体迷思是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指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使得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因此,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是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者直接遭到忽视及隔离。
◎不可攻破的“团体精神”
心理学教授欧文·詹尼斯曾研究过许多失败案例,凭借多年经验,他认 为这些失败的案例都有以下一些共性。
一个智囊团的成员通过建立错觉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团体精神”。这些错觉之一就是无限的信任:“假如我们的领袖和团体坚信计划是可行的,那么幸运就会站在我们这一边。”
另外,智囊团的成员会出现意见一致的错觉,心想:“如果其他人意见一致,我的异议一定是错误的。”
还有智囊团的成员往往不想做那个有可能破坏统一意见的扫兴的家伙。毕竟你会为自己属于一个团体而高兴,而异议则意味着有可能被隔离在团体之外。
同样,在经济界也会出现团体迷思的现象。瑞士航空公司在2001年的倒闭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在当时,一个以首席执行官为首的顾问团体,在过往成功的狂热推动下,是那样意见一致,根本没人对高风险扩张政策提出过任何的不同意见。
◎“团体迷思”值得深思
在我们周围总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特定场合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群体领袖,身边总是围满了阿谀奉承的人。每当群体中多了一个成员声称支持某个决策时,这个群体就会对那些质疑该决策合理性的人多一分敌对。有些人原本可以对事情的真相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迫于群体压力却不能提出任何批判性问题。
我们都知道那个故事,只有一个小孩子肯大声讲出事实的真相——皇帝其实是光着身子的。同样,如果在团体迷思中能够勇敢地提出批判性问题,对该群体的长远利益一定大有帮助,不管这个群体是社会、家庭还是朋友圈。
如果你是智囊团的一名成员,一定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看法,即便有些看法并不是那么中听,必要时还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更要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也许他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人。
总之,当我们处于一个不谨慎思考的群体之中时,要想不被他们同化,就要坚信我们作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的智慧,那就是排除他人的干扰,寻求最佳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