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各种功能类型的饮料成为人们每日的必需饮品。可是,在琳琅满目的功能饮料里,很多人往往很困惑:我是否真需要喝,应该怎么喝?
◎功能饮料并不玄妙
人们之所以喜爱功能饮料,其实是看中了“功能”二字。无论胖瘦、困累、运动、出汗,你都能在超市货架上找到适合你的一款功能饮料。通俗地说,功能饮料就是向普通饮料里加入一定的功能因子,使其具有调节人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如此便升级成了功能饮料,并不玄乎其玄。
目前,在功能饮料中添加的功能因子大多是咖啡因、牛磺酸、肌醇、维生素及中草药活性成分等,喝着口感不错,还能缓解疲劳、提高人的注意力等。
近日,《2009-2012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这样写道:“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开始选择健康的食品、饮品……茶饮料、果汁饮料和功能饮料开始受人们的青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功能饮料的人均消费量每年仅为0.5公斤,距离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尚有较大空间,因此中国的功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
截至2007年,全球已经有500余种功能饮料。不仅如此,这些饮料还衍生出如多糖饮料、维生素及矿物质饮料、运动饮料及低热量、益生饮品等品 种。从2008年12月起,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饮料通则》宣布实施,废除了“功能饮料”的说法,代之以“特殊用途饮料类”,即通过调整饮料中的营养素成分和含量,或加入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适应某些特殊人群需要的饮料制品。
按照国际饮料行业协会规定,功能饮料是指具有保健作用的软饮料,只是针对特定人群或者特定场合。如果某款饮料具有特定功能,就说明其已升级为保健食品行列。因此,在真正的功能饮料外的包装上,必然有“保健食品”字样和卫生部批准的“卫食健字”批号。然而,眼下市场上的多数功能饮料,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功能饮料。只是拥有时尚外形、动感宣传语而已。
◎功能饮料有无必要喝
现如今,很多市场上的功能饮料宣称能缓解疲乏,可以让人更精神,其实多是靠咖啡因的作用。这种物质能提供短程的大脑兴奋,激发身体潜能,产生抗疲劳功效。但是长远来看,困累的最佳选择应该是休息放松。如果一味地借助功能饮料,只会更加依赖这种饮料,甚至引起恶心腹泻、精神焦虑和失眠。
然而,评判一款饮料是否有功能、功能强弱,是要靠实验数据说话的。比利时根特大学医院的医生通过回顾近十年相关研究发现,功能饮料(主要指某品牌能量型饮料)能显著提高人体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而且记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这些功效其实多为咖啡因在起作用。就是说,人体从困顿中勃发,精力更集中,不再瞌睡,咖啡因所起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
不过,有的研究对人在困了、累了的时候,是否真需要喝功能饮料也表示质疑。美国底特律亨利福特医院的研究者曾发现,咖啡因和牛磺酸的水平过高会增加人体血压和心率,影响心脏功能。不仅如此,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研究者也对功能饮料进行了测试。研究者挑选15名健康成人,安排他们在连续7天里每天喝2听功能饮料。结果发现,功能饮料可以使他们血压升高10mmHg,心率每分钟增加5次。这意味着这种饮料可能并不适合原本有高 血压或心脏节律不齐的人。因此,功能饮料并非人人适合。至于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人群,是否选择功能饮料,也得思量一番。此外,老人、儿童及对咖啡因过敏的人也不适合饮用。
◎并不“高明”的功能饮料
其实,功能饮料的功能因子顶多是人体获取营养的辅助途径,不能替代正常饮食,也不能替代最普通不过的水。功能饮料虽被附加抗氧化、抗疲劳、年轻态等辞藻,却不能当做药物来用。
以眼下正红的维生素C水溶饮料为例,这种饮品虽然是功能饮料的新贵,也备受白领追捧,但是这种饮料并不“高明”。一瓶维生素C水溶饮料含有100mg维生素C,但维生素C本身易溶解于水,所以,相比4元多的价格还不如就着白开水吃一片维生素C来得更实惠一些。
另外,由于这类产品清新的柠檬酸口味受人喜爱,常常不知不觉每天多喝几瓶。令人担忧的是,人体每天维生素C的需要量仅为100mg,过多摄入的话,不仅不会被人体所吸收,还会导致尿液维生素C阳性,有尿路结石之虞。
此外,虽说这类产品中的某些物质对人体有一定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装入饮料瓶后依然有效。比如,尽管B族维生素对人体代谢十分重要,但是溶解于水后如果长时间存放,特别是被日光长时间照晒,性质将不稳定,容易被破坏。
那么,我们到底该喝些什么呢?美国营养学家曾制定过一份“健康饮料指南”,其中提到最理想的饮品是最平常不过的水,其次是茶、咖啡、低脂或脱脂牛奶、无热量的甜饮料,最后才是含热量的甜饮料。如此说来,如何选择一款饮品,我们应该了然于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