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真的会对健康构成威胁吗?健康与食品的色香味之间,人们该如何抉择?
◎种类知多少
从广义上来看,所有加入食物并起特定作用的物质成分都可叫做食品添加剂,就连厨房里的盐、糖、醋都可视为食品添加剂。然而,人们常说的食品添加剂更多指向的是食品生产领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的解释,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中国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已达数千种。食品添加剂中的老三样——香精、色素、防腐剂,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很多默默无闻的添加剂也在为食品添加剂家族“增光添彩”。
◎善莫大焉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的“附属物”,实则善莫大焉。女生喜爱的酸奶和冰激凌,众多口味都要靠香精打理,而好看的颜色更是全凭食用色素;冰箱中的鲜蔬果汁存放了三天却没有分层,无不是增稠剂的功劳。
再看看厨房里瓶瓶罐罐上的标签,配料表上你所不知的谷氨酸钠、焦糖、山梨酸钾、5-核苷酸钠等统统都是添加剂。老抽酱油之所以颜色浓重, 那是因为添加了焦糖色素;有些酱油之所以味道鲜美,那是因为添加了鲜味剂(谷氨酸钠和核苷酸钠)或氨基酸水解物;酱油之所以能保质6个月,则是因为添加了防腐剂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
不仅如此,口香糖更是食品添加剂的“大汇演”。在某品牌的口香糖配料表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大串我们看不懂的化学物质——木糖醇、安塞蜜、山梨糖醇、胶母糖基础剂、阿拉伯胶、增稠剂、磷脂、香料、甘油、二氧化钛、甜味素、被膜剂、抗氧化剂。
在这些化学物质中,木糖醇、安塞蜜、山梨糖醇均属于人造甜味剂,不含糖分,这正是它们宣称“有益牙齿健康”的原因所在;胶母糖基础剂、阿拉伯胶、增稠剂能保持口香糖内树脂的可塑性,增加咀嚼感;抗氧化剂能防止口香糖潮解和变质;口香糖表面的被膜剂,能够起到保质保鲜、上光防水的作用。另外,添加的香料决定了口香糖是薄荷味还是柠檬草口味。
总之,正是由于食品添加剂的出现才让食品生产商狂欢不已,在满足人类“口腹之欲”的基础上,“点石成金”般地改变了食品生产的面貌。难怪有人说:“没有食品添加剂,生活虽能继续,但会黯淡乏味、乏善可陈。”
◎食品添加剂真的安全吗
既然人们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那么它真的安全吗?
首先,现代人崇尚自然,认为天然的总比人工合成的安全、健康。的确,有些天然产物确实比人工合成的好。以抗氧化剂和增稠剂为例,从目前市场上对抗氧化剂产品的研究来看,早已转向天然,如天然维生素E、类黑精、红辣椒提取物、生姜提取物等。增稠剂也通常来自藻类、植物纤维,或是从细菌分泌物中提取而来。
然而,食品添加剂更多时候是需要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而化学合成的物质,分子结构清楚,纯正度高,更容易调配添加,比如,乳化剂、防腐剂、消泡剂、糖替代品、食用酸碱等。而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成分较为复杂,或含有杂质,因此,具体到安全性,评估起来就会更加困难,添加剂的纯度和一致性也难以保证。
其次,一种物质被添入食品时,一定要考虑对人体有没有害。很多化学物质都能起到增稠、染色、添香、乳化、消泡等作用,然而,只有通过权威的食品安全性检验和毒理学测试,才能被加入食品当中。番茄酱的红色要靠番茄红素获得,而苏丹红这一能让动物致癌的工业用染色剂则必须禁用。
再次,综观频频出现问题而曝光于各大报端的各路新闻,导致食品添加剂安全危机的症结,恐怕在于某些食品制造商并不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生产法规,致使添加剂超标或违规添加工业用原料,结果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许多小作坊或厂家对色素、乳化剂的使用没有标准量化;许多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会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业用化学物质,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剂。
从食品工业角度看,食品添加剂既然进入食品生产领域,必然是经过层层试验,才最终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但是上述种种,无疑让人们忧虑。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仍备受争议。
◎那些被指责的食品添加剂
在面临信任危机的食品添加剂中,人造甜味剂首当其冲。现代人为了健康,正在极力减少糖的摄入量。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分更无异于“毒药”。因此,具有甜味的糖替代品——糖精、阿斯巴甜正日益成为食品中的“常客”。
然而,食品研究却指出,某些人造甜味剂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1879年合成的糖精无疑是人造甜味剂的鼻祖,其甜度极高,是蔗糖的300~500倍。但没过30年,糖精是否有害的争论便开始了。1960年,一项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会导致膀胱癌,随后的研究也表明糖精可能是一种导致动物癌症的物质。随后,大规模研究又表明,糖精与人类癌症发生没有严格关系。目前,许多国家均允许使用糖精,仅对用量有所限制。
另一种广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也是饱受争议。该甜味剂于1965年被发现,最初有研究认为它可能与脑肿瘤的发生有关,但是科学调查却未发现其与脑肿瘤有关。1994年,阿斯巴甜在欧洲全面获批。2002年,欧盟科学委员会在审查了大量关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研究后,再次确认批准 使用。现在该甜味剂广泛应用于无糖可乐、口香糖等食品中。但是,尽管如此,针对阿斯巴甜的批评质疑依然不断,仍有研究指出其潜在的健康危害。
除此之外,喝咖啡时常需加入的咖啡伴侣也曾饱受诟病。在西方传统的咖啡饮用习俗中,咖啡内需添加热的全脂牛奶,这就要求牛奶来源新鲜,不能变质,所以并不方便使用。20世纪60年代,雀巢公司开发了一种固体“牛奶”,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咖啡伴侣”,这种物质呈干粉状,里面含有酪蛋白和小分子乳化剂,还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以改善口感。有了这包咖啡伴侣便能替代一杯牛奶,人们称其为“奶精”。后来,人们发现半固体的油类生产出的咖啡伴侣稳定性更高、口感也更好,而某些植物油经部分氢化后,其理化性质便能满足这一要求。自此,氢化油开启了奶精生产的新时代。
再后来,人们又发现氢化油含有高浓度的反式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物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奶精的生产面临窘境。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审查研究后认为,正常人每天摄入2克反式不饱和脂肪酸,对身体健康并无明显影响。于是,该机构又规定,在一份食品(比如240毫升饮料或半杯冰激凌)中,如果反式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低于0.5克,便可标注为“不含有”。而冲饮一杯咖啡所需的奶精里含有的氢化油并不多,所以,不存在潜在的健康之虞。
在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中,人造甜味剂和奶精所遭受的质疑无疑是最好的例证。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更多研究和发现终将使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变得更加安全、可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