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药真的可以让人千杯不醉吗

时间:2023-11-10 14:39:03

现如今,酒已成为人际交往的必要环节。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喝酒脸红的人是否意味着酒量大?提升酒量到底有没有诀窍?流传的解酒药真的能让你千杯不醉吗?

解酒药真的可以让人千杯不醉吗

◎脸红≠酒量大

酒桌上,常用来劝酒的辞令“脸红说明代谢快、酒量大”,其实并无多少依据。科学研究的回答是,喝酒脸红反而是不能喝酒的表现。

至于其中缘由还得从酒精代谢说起。人们所饮酒品不管是白酒、啤酒、葡萄酒,其实入肚的主要是酒精,更专业的叫法是乙醇。尽管一杯倒入嘴里,整个人可以把拼命三郎的劲儿表现得十足,可随后,酒精在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却由不得你来控制。

2008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饮酒6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变化。科学家找来8名男性和7名女性,要求志愿者分别用一根吸管喝下一杯酒,随后接受大脑核磁共振扫描。

在这个实验中,志愿者所喝的酒中酒精量相当于三杯啤酒或两杯葡萄酒,一饮而尽后,能使普通人的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瞬间达到0.05%~0.06%,影响正常驾驶能力,但却又不致严重醉酒。简单地说,只需6分钟,你就能体会到“上头”的感觉,因为酒精已抵达大脑,并对大脑产生作用。

酒精这种化学物质主要在肝脏内被分解代谢。首先,乙醇脱氢酶将它“撕裂”为乙醛,此时,决定你脸红与否的关键因素就要闪亮登场了,那就是乙醛脱氢酶,这种物质能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最后,乙酸变成二氧化碳、水,排出体外。

在上述环节中,如果乙醛脱氢酶数量与活性不足,就会导致乙醛过多蓄积,这种物质只消一丁点量就能让人醉态连连,面红耳赤、头晕目眩。事实上,人体喝酒后所产生的诸多反应,就是乙醛在作怪。那些酒量大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酶相对够用而已。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相对较低的人,由于酒精不能被人体快速代谢,体内就会发生乙醛蓄积,更容易出现醉酒症状。因此,当你一喝酒,脸色就像关公的兄弟们,可得小心“脸红说明酒量大”这样的话,否则就上了贼船了。

◎“亚洲红脸”

说到“上脸”这种反应,亚洲人在饮酒后更容易出现,甚至被称作特征性的“亚洲红脸”,学术上称“酒精性脸红反应”。事实上,有近半数的亚洲人会出现酒后红脸的反应。

仔细追究,其实是基因在作怪。研究发现,亚洲人的乙醛脱氢酶基因出现变异,从而导致这种酶相对不足,而欧美人士却极少出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洲人大多比亚洲人能喝。正如一份数据所显示,60%的白种人较能喝酒,60%的黄种人则不能喝酒。也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的人群中,女性比男性所占比例大,南方人比北方人所占的比例大。据此我们可以粗略断言,男性往往比女性能喝,北方人也常比南方人酒量大。

解酒药真的可以让人千杯不醉吗

◎喝混酒

不过,酒是人际交往的必要环节。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酒量差。至于酒桌上常说的“喝混酒容易醉”,你应该不会陌生。这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事实上,喝混酒易醉并不是因为不同酒水的先后混喝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当人们喝混酒时,更容易不由自主地多喝,结果导致人体摄入更多的酒精量。下一次,当你不得不混酒喝时,不妨主动控制饮酒量,这样就在无形中 减少了酒精的摄入,就没那么快醉倒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先啤酒后白酒,往往醉得更快。从理论上讲,啤酒等含气泡酒水更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人体吸收酒精更快,酒醉出现得更早。真相在于,酒醉与否与体内酒精量的多少有关,而与酒水具体种类的关联却并不大。换句话说,喝5瓶啤酒可能等同于4两白酒,两者所含的酒精量是一样的。事实上,不管喝什么、怎么喝,只要含有酒精,喝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酒醉。

◎酒量是否天生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酒量是练出来的。2008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却表明:酒量多寡、是否嗜酒绝非后天锻炼养成,而是由“饮酒基因”决定。这种基因能影响人对酒精的反应,从而决定这个人是否能喝酒、爱喝酒。

很多身临酒场的人似乎并不认同这个结论,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项研究的具体内容。首先,研究者培育出一种爱酒胜过喝水的老鼠,证明喝酒这种习惯具有遗传性。也就是说,喜欢喝两口至少与基因有关。

为了证明人是否也这样,研究者设计了一项酒精挑战赛,要求300余名受试者在8分钟内喝下一份浓度为20%的酒精溶液。受试者一饮而尽后还需填写一张记录酒后各种感觉的表格。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利用一种特殊仪器,测量受试者酒后身体的晃动程度,来反映醉酒程度。

结果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受试者的第15号染色体上有部分基因与喝醉程度紧密相关,研究者将其标定为“饮酒基因”。研究者雷蒙德·怀特认为,基因调控酒量,在经过复杂的变化过程后,它能影响人们对酒精的反应。更有意思的是,饮酒基因还能够遗传。但研究者还不能确定这种遗传是否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其次,虽然基因能遗传,但能起到的作用有多大还不能确定。

可以说,在喝酒这事上,酒量与基因有关,还受环境影响。此外,喝酒也与文化、地方习俗挂钩。因此,难以简而化之地用科学理论来解释酒量大小。

解酒药真的可以让人千杯不醉吗

◎不醉有诀窍

长久的酒桌征战史告诉人们,空腹饮酒的话,酒量会大减,也容易醉酒。所以,觥筹交错前,主持者常会说:“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仔细推敲,这其实有一定道理。首先,饮酒前多吃有助于延缓酒精在胃和肠道的吸收,使大部分酒精与食物混合,降低单位体积内的酒精浓度。换句话说,食物此时就像是颗“缓释胶囊”,原本几分钟就吸收一空,现在却被缓慢延长了。这意味着,体内的酒精在吸收与代谢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虽说人体血液内的酒精含量会让人微醺,但尚不足以让人醉倒。

从医学角度讲,乙醇作为一种小分子化学物质,能自由透过细胞膜。这意味着,当它从口腔经食道进入胃、肠后,便能迅疾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旦酒精入肚,5分钟左右即可吸收入血液。

通常情况下,人们饮酒45分钟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会达到顶峰,不过,也有一些人可能再喝30分钟才会出现最高浓度,这与酒精是否被延迟吸收有很大关系。如果此时肚里有脂肪(肥肉)、高蛋白和高纤维类食物,就能延宕酒精在胃内被吸收的过程,延缓酒精浓度峰值的到来。

◎解酒无良方

酒桌上,一旦有人酩酊大醉后,免不了有人会言之凿凿地告诉你解除醉酒或宿醉的独门妙计:吃香蕉、多喝水、喝浓茶或服用保肝药,其中一些,你肯定尝试过。但是这些招数真的有效吗?不幸地告诉你,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表明这些方法有用,有些甚至有损健康。

其实,醉酒从根本上说是饮酒所致,要想杜绝醉酒,那就远离酒,或者少喝为妙。一味求助各种并不靠谱的解酒秘方,未免有些舍本逐末。说得狠一点,那是自作自受。

2005年,英国和荷兰的科学家就通过实验验证过常见的解酒方法,包括3种药物、4种食疗方法等。结果显示,人们常用的解酒方法对缓解醉酒后恶心、头痛等症状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完全解除醉酒状态。换言之,这些解酒方法只能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而要起到切实的解酒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虽说打着解酒名号的药物有很多,但是医学上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解酒药。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药效,其实是给饮酒者心理暗示——吃了解酒药,即便多喝三五杯也不容易酒醉。不少打着解酒旗号的保健品,如果仔细看成分说明,大多是L-谷氨酸与维生素C。事实上,这些物质原本就存在于日常食物中。与其相信它们的话,还不如多吃两口菜。

比如,在有些解酒药的使用说明中会看到“本药品药效强劲,服用时请同时饮用两大杯水,睡前再饮一杯”之类的话。实际上,这些药品并非具有“神效”,重点在于你喝了很多水,这些水被人体吸收后,就会扩充血管容量,降低血液里的酒精浓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醉酒后的口干和胃部不适等症状。

再比如,那些标榜具有解酒功效的药物,往往只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因为这些解酒药多含氨基酸、维生素和各种活性酶,有缓解头痛、恶心的作用,但绝不会使你酒量倍增,千杯不醉。事实上,当你酒醉瘫软时,最好的药物是时间。身体需要时间来代谢清除超量的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