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挚友的生命受到威胁之时,米加能够保持冷静,这是很不容易的。在本章中我们将会看到,米加之所以能如此冷静且勇敢地面对,和米加与父母甚至泰森之间稳定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了解了人们在童年时期与抚养人的依附关系是否稳定,我们便可以准确推测出他们将如何对待成年后的恋爱关系。
在有关依附关系与恋爱关系质量进行的几百项研究的背后,是一位名叫约翰·鲍比的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一条理论。鲍比曾在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攻读心理学和医学院预科课程,毕业后他便开始在一家针对问题少年的精神病中心工作。他发现,这些青少年与其抚养人的关系大多长期存在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所以与绝大多数的随机观察以及尚不成熟的学术理论有所区别,是因为他将问题的根源巧妙地归结于孩子与父母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上,从而也为早期教育对日后亲密关系的影响提供了可供测试的假设。
大约也在这一时期,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也忙着在威斯康星大学实验室进行他的猴子实验。哈洛是一位颇具争议的研究者,虽然一些人认为他的动物实验触及了道德底线,但很少有人会否认其研究结果的影响力。哈洛发现,猴子宝宝不愿意让研究助理把它们笼子下面被弄脏的绒布取走,他不知这些幼崽为何会对看上去挺恶心的东西产生如此强烈的依赖。哈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20世纪50年代占主流地位的严格行为主义观点发起挑战。严格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婴儿之所以依赖母亲,唯一的原因就是母亲通过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反应给予了正面强化,而哈洛的研究则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很大质疑。
为研究猴子幼崽在身体上亲近母亲到底是为了获取食物,还是由于它们可以通过接近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东西而获取慰藉,哈洛对比了猴子宝宝在与亲生母亲分隔开的情况下会对以下哪只代母猴妈妈产生偏爱:(1)一只是安装了奶瓶、由铁丝编成的猴妈妈玩偶;(2)一只没有安装奶瓶、用绒布做成的猴妈妈布偶。如果母子关系真的建立在行为主义学说的强化原则之上,那么猴子宝宝就会偏爱能够提供食物的铁丝代母,但如果它们选择了没有食物的绒布代母,那么这就表明母子情谊的背后存在全然不同的动机。
哈洛发现,与有食物的铁丝代母相比,猴子宝宝大多会偏好没有食物的绒布代母,也就是说,与代母之间接触所得的安慰对于它们的刺激甚至比饥饿感的驱使更加强烈。哈洛推测,如果经常性的身体接触和感情亲近在婴儿的体验中占有核心地位,甚至有时会超越食物,那么这段早期亲密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长期影响孩子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接下来,哈洛又进行了一系列许多人以现代科研标准来看算作残忍的实验:他禁止婴儿期的猴子宝宝从任何身体接触中得到慰藉,长大后,这些猴子在控制情绪、与同类合作以及建立交配关系上显现了极大的缺陷。这些引人注目的情感以及理智方面的缺陷,让这些猴子在一生中都饱受折磨。
鲍比和哈洛等人的理论和实证让我们知道,动物和人类的本性会使之在婴儿时期努力与抚养者建立稳固的关系,因为这样做能够增加他们生存的概率。几乎没有哪个物种会像人类一样在降生时如此脆弱——人类的婴儿不能移动,视力非常有限,少了抚养人的帮助几乎什么能力也不具备。也正因如此,如果成年人在与自己的后代保持紧密关系和提供照顾上有所疏漏,那么他们的孩子成长到适宜繁衍年龄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为满足基本温饱以及情感和接触上的需求,婴儿只有有限的几种方式,其中包括想被抱时会哭喊,想吃东西时会吵闹,以及想吸引成年人注意时会露出笑容。
如果婴儿会受本性驱使且出于生存目的想要从抚养人那里得到关切和照顾,那么阴晴不定或不负责任的抚养人则可能在婴儿的心灵深处造成一定的伤害。在到鲍比那里住院的问题少年中,大多都得不到家人的关心,甚至还遭到无故虐待,这让他们从小就认定自己的抚养人是靠不住的,从而让他们在面对来自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的爱和关切时感到焦虑和不安。为了应对这些焦虑和不安,孩子们会创造出一系列一直会延续至成年之后的信念和交际方式,进而对其成年后恋爱关系的质量和稳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以20世纪50~60年代的这项突破性研究为基础,人们研发出更为精确的方式来检测婴儿和成年人的依赖关系是否稳固,以及其依赖模式对成年人后的恋爱关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表明,依赖模式不仅是亲子、恋爱以及纯精神等亲密关系中感情、思想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此外,依赖关系的稳固与否还可以对人的荷尔蒙及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的影响。
因此,家人对你的意义远大于家庭聚会是否和谐。虽然你的家人的同意与否会对你的恋情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但他们对恋情的重要性并不止于此,因为父母与孩子(也就是你的恋人)之间形成的依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恋人对待你的方式。我们与他人(尤其是成年后的恋人)形成可靠依赖关系的渴望非常强烈,以至于让人类成为努力与一位伴侣共度终生的为数不多的物种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关注该如何利用研究人员研发的工具对恋人的依赖模式做出可靠的评估,再看看恋人的依赖模式如何帮助我们预见感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