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从何而来

时间:2024-06-20 00:35:06

我们已经谈到,你的性格就是“你这个人”。性格特征可以概括出你在不同情况下思考、行动以及感受的方式。诚然,有的人在人群里要比一对一对谈时更加健谈,而有的人则只晕机不晕车,但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突出的性格特征时,我们通常可以对此人在不同情况下做出反应的方式做出预测。一般而言,性格特征就是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性格从何而来

你的性格特征来自于遗传因素、幼年时的体验,以及你在青少年和成年时期为自己选择的环境。对婴儿而言,遗传基因影响了他们能长多高或多早能够开口说话,但与此同时,这些基因也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和运转,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早在婴儿时期,我们对不同环境的反应便表现出了一贯性,有的孩子之所以一被陌生人抱便会哭或是容易在接触到生人和新玩具时默默凝视对方,就是受到了性格的影响。

某人婴儿时期的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人在幼儿和成年人时的性格,因此,动辄大哭的孩子多会成长为胆小的成年人,而喜欢用笑容与成年人交流的孩子多会成长为性格外向的成年人。一旦步入青春期和成年期,人们的性格会引导他们自由选择与自己的特质相符的环境。因此,外向的人会参加聚会,而探求新鲜事物的人则会在学校加入极限运动俱乐部。

在探索先天和后天条件对各种特质所造成的影响时,研究人员有时会对双胞胎进行研究。我们来假设下面一种情况:双胞胎劳拉和阿比的亲生父母都是外向之人,因此两人的天性也趋于外向。在出生之后,两人便分开由不同的家庭收养。假设劳拉的养父母是外向的人,而阿比的养父母是内向的人,那么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问题就来了。在内外向的程度上,成年后的劳拉和阿比是更像自己的生父母还是养父母呢?这对双胞胎在遗传基因上完全相同,但两人不同的抚养环境向我们展示,先天和后天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对一个人的特质产生影响的。

通过对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相比于养父母,双胞胎在许多心理特征上要与亲生父母更为相似。这并不是说养父母没有影响力,只是表示双胞胎从生父母那里遗传的基因对其特质的影响是仍然存在的。

出生后分开抚养,成年后得以团聚的双胞胎迎娶了名字相同的妻子,他们还给宠物狗起了相同的名字,并且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中都偏爱后者的例子,大家或许曾经在媒体上见过。虽然在这些相似点中有些只是在性格特征或能力这些抽象因素上的巧合而已,但不少研究已经告诉我们,许多特质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可以遗传的。在2004年的一篇论文中,行为遗传学家汤姆·布沙尔对人类不同特质的可遗传性做了总结,并由此发现,诸如外向等部分特质的可遗传性很强,而对信教的倾向等特质的可遗传性则相对较弱。

表7–1

性格从何而来

然而,在特质的发展方面,基因所扮演的角色就截然不同了。家庭以及家庭之外的环境既会增强也会抑制遗传倾向。家庭环境包括来自双亲、兄妹或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一章里深入探讨双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但现在我们需要首先考虑下面这种情况:孩子在出生时遗传了双亲的遗传倾向(比如外向),而他们的双亲也在抚养过程中表现出了同样的特质(比如健谈),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双方都非常外向,那么他们传递给孩子的遗传倾向就很可能让孩子表现出比较友好的行为。外向的双亲在回应婴儿时容易激动而且语言丰富,这也进而塑造了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理念。另外,有外向倾向的婴儿与父母以外的人的眼神交流也更多,这更容易使对方抱以同样的关注,从而对婴儿的社交行为造成积极的强化。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人会依照自己的性格逐渐开始探索家庭以外的环境,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强化。举例而言,外向之人会选择和几百人一起参加聚会而不是和一个人单独去看电影,而一些更加开放的青少年在追求刺激时会参与健康的课外活动,有的人甚至不惜冒险偷尝禁果甚至使用毒品。一旦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中落定脚,他们的性格也会自由地快速发展:外向的人会和大家打成一片,他们会与人侃侃而谈,一副开朗的样子;喜欢猎奇的人则会选择蹦极或在马桶盖子上吸食可卡因,一副狂野的样子;拥有突出特质的人会从环境中寻求回应,让他们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稳定。

然而,孩子们对或积极或消极性格的遗传倾向,却会因其与抚养者之间的附属关系得到增强或减弱。我们知道,与抚养者关系稳固的孩子自信他们得到的爱、培养和关怀会持续下去,而习惯逃避和焦虑的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却连自己的抚养者都难以依靠。

那么,这些有关特质稳定性的研究结果是否表明人的性格是不可能改变的呢?在长期的恋爱关系中,这些有关特质稳定性的研究结果可以被做错事的一方扭曲为狡辩的借口,比如说,有的人在犯错时便会说:“我也没办法,我这个人就这样……”我不大喜欢“没办法”这个词,特别是当这个词涉及他人身心健康的时候。如果犯错的一方能够说“办法倒是有,但这对我来说挺难……”,这样的说法往往会准确一些。

比方说,凯瑟琳在一般情况下或许是个有趣且爱交际的人,和伊桑在一起的时候,她平均每小时都会说30分钟的话。但某天晚上,她每个小时却只说了5分钟的话。在伊桑看来,这可能意味着这段感情出现了危机或是凯瑟琳变得越来越不爱交际了,但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凯瑟琳很可能就恢复到她每小时平均说话30分钟的节奏了。伊桑在平常或许在1小时里只说10分钟的话,但在见凯瑟琳父母的那个夜晚,他或许会有意表现得外向一些,把每小时说话的时间增加到15分钟。这类单次的事件不会让他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只是一个内向之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性格并选择性地逼迫自己依照环境所需调整自己的表现罢了。

所以说,一个人可以比原本的自己更外向、更快乐一些,或是能够更好地接受自己。人们不会真正地改变,却能够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一般情况下对环境所做的反应,并强迫自己对原本的反应加以修饰。在挑选恋爱伴侣的时候,“所见即所得”这个定律依然存在。虽然小的改变是可以达成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为何仅仅因为对方愿意对自己的消极特质加以控制就以身相许,而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位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恋情开花结果的对象呢?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恋爱成功的对象,一般也是一个能够对自己弱点加以改进并努力让自己成熟的人。因此,我们又一次看到,永恒的幸福始于寻找一个对你而言拥有合适特质的人。有了这些实例和数据的武装,我们就要扪心自问,到底哪些对象才具备适合你的特质?然而,推翻你之前的择偶标准要比前者还要难。

性格从何而来

图7–1 遗传及环境因素对性格培养的影响

并非所有有关性格的理论和测试都是公平统一的,实际上,许多广泛应用的性格理论及测试的准确性都有待考察。一套准确的性格评估方式应当符合以下标准:(1)对一定数量的性格特征进行评估;(2)对某人进行相对全面而准确的描述;(3)将长期稳定的特质包含在内;(4)对重要的结果进行准确预测。满足这4项标准的理论可谓凤毛麟角,涉及三项核心性格特征的理念也并不多,而实际应用中广受好评的大五人格理论包括了下表中列出的五种涵盖广泛的特质:

表7–2

性格从何而来

准确评估性格

通过向受测人提供可靠而准确的性格测量表,并要求对方评出自己在各个性格特征上所处的水平,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估测出这个人的性格了。由于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以及偏好有着独一无二的认识,所以对性格测评进行自我报告的方法是有其优势的。

然而一旦牵扯到恋爱,人们往往会为了维护自尊或向对方隐瞒自己不大光彩的性格从而未能如实地进行自我评估。测试性格的方式有许多种,让我们分别来看看伴侣自我报告的准确性,你对伴侣性格做出准确判断(伴侣报告)的概率,以及朋友和家人等其他人的评估(朋友和家人的评价)效果。我们认为,像这样通过不同途径获取评分的方法,就是在对对方的性格进行三角定位。

自我报告

评估性格的一种最为直接且方便的方法,就是让个人通过自我报告测试对自己进行评价。在特质的评估上,没有人能比自己更有发言权了,而这也是实施自我报告的原因之一。能够接触到你在不同环境中的每个念头、感受以及行为的人,只有你自己。我在下文中给大家提供了一项由威廉·斯旺及其在得克萨斯大学的同事共同编写的简单测试,可对大五人格理论中的性格特征进行较为准确而可靠的评估。

虽然自我报告的方法在性格评估上可以得出准确的结果,但其前提是受测人必须没有什么歪曲测试结果的动机。举例来说,如果将性格测试作为离婚时抚养权争夺战和工作面试中的一部分依据,或是让努力维持恋爱关系长存的双方接受测试,那么受测人就很可能想要为自己的脸上贴金或让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造成测试的偏差。同理,有些想要博你欢心的潜在对象也会夸大自己的积极特质,对自己的消极特质则极力掩饰。

描述出你对每项特质同意或反对的程度。虽然有的特质在你身上的表现可能会比其他特质更强,但还是请对每种特质的意见一一作答。

表7–3

性格从何而来

注:请登录www.tytashiro.com来进行测试并与其他人比较得分。

对象报告

如果新对象认为自己的性格报告不那么准确可靠,那么你或许能够对潜在对象的特质进行准确的解读。在坎特伯雷大学任职时,加思·弗莱切以及帕特里克·克尔分析了48项有关恋爱双方对彼此认知的准确性和偏差的研究。结果发现,就像自我报告中出现的问题一样,恋爱中的双方对彼此特质以及恋爱关系的评判也存在过于美化的现象。对恋人做出的评价要比恋人本人的评价更高,并且人们对恋人外貌的评价也要远远高过局外者的观察。这些对恋爱关系和对方积极特质的积极幻象在恋爱初期会被极度地夸大,但随着激情的浮华在几十年的婚姻中逐渐褪去,这些幻象也会逐渐减少。

这些研究让我们看到,迷恋之情会在恋爱初期混淆我们的判断。恋爱会让你牺牲时间、工作机会以及感情和精力,因此我们必须相信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的恋人是值得我们付出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恋爱双方为长期恋爱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寻找理由时,他们很乐意夸大对方的积极特质并低估其消极特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好还是不要将自己对恋人特质做出的随意估计作为唯一的依据。

朋友和家人的评价

通常来说,要在恋爱关系中准确地评判对方的性格,你的朋友和家人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在许多经过巧妙设计的研究中,恋爱双方和家人朋友都要按要求回答出双方的感情投入和忠诚度,以及这段恋爱能否经历几个月的考验甚至结出婚姻的果实。在这些研究中,恋爱双方对感情投入和忠诚度的估计一致高于朋友和家人的评估。不仅如此,恋爱双方对恋爱关系持久性的预测概率也要高于朋友和家人的判断。因此,即便周围的人都觉得这段恋情毫无未来,但只有当事者自己被蒙在鼓里,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都目睹过。无论旁观者是你的朋友还是家人,这些数据带给我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他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不到的玄机呢?

答案分为两层。首先,朋友和家人可以通过谈话、身体语言以及其他线索摸索出恋爱双方所具有的稳定特质,从而理解双方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另外,与被爱之魔咒笼罩的人相比,旁观者更容易对恋情结果做出客观准确的预测。恋爱中的人本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对方身上的消极特质,也更容易对恋爱关系的期限做出消极的判断,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用这种方式分析问题。

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观察者得到的一系列性格评分进行荟萃分析,多伦多大学的布赖恩·康纳利以及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尼斯·万斯发现,旁观者比较容易在对别人性格的看法上趋于一致,当多人对单人做出评价时,其评分的平均值与此人的自我评分具有极高的趋同性。在这项荟萃分析中,旁观者给出评价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性格评估能比当事人的自我报告更准确地预测出未来的行为表现。举例来说,在学业成就(比如某大学毕业)以及工作表现(比如主管的评价)这两个重大人生事件的预测上,朋友和家人给出的性格评分就要比自我报告的评分更能说明问题。

有的研究比较了恋爱双方以及旁观者对恋情中(如长期满足感以及是否会离婚)重大结果的预测评分,而研究结果也得出了与上文类似的发现。集合多个旁观者所打出的性格评分,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性格做出更加准确且可靠的估测,从而使得这些旁观者的评分比当事者的自我报告具有更强的预测力。假使旁观者能够考虑你的利益,或至少能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你们的恋爱关系,那么他们位于迷恋之雾以外的有利位置便可以赋予他们局内之人难以企及的清晰视角。

下面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较好地将各方对潜在对象性格的评分搜集在一起:你可以将一群视角和看法各不相同的朋友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和你及你的恋人一起出去聚一聚。让你的恋人一下子接触你这么多的朋友,这或许有些难以承受,但我觉得把人放在公正且具有挑战性的环境里,看看他们在压力下会将哪些特质展现出来,这种做法未尝不好。你应当尽量不在朋友面前透露自己对对方的印象以及对方的性格等信息,每个人都可以也应当以非常友好的态度对待你的恋人。毕竟你的恋人在聚会之后所得到的评价有可能是积极的,而且你也不应该用狂轰滥炸般的问题把他吓跑。

在聚会后,将朋友们口头上的评价集合在一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他们填写上文中包含的性格测试,然后计算出朋友的评分与你自己的评分的平均数。以下这个例子,显示了恋爱中的布莱尔以及她的两个朋友对其恋人的评分:

表7–4

性格从何而来

计算出对象的平均得分之后,你可以与表7–5对比,看看得分与其他人相比处于低、中、高哪个位置。与一般人相比较,布莱尔恋人的得分在开放性上属高等,外向性上属中等,在宜人性上属低等,而在尽责性和神经质上分别属于超低和超高。

表7–5

性格从何而来

我们现在有了对大五人格特征进行较可靠评估的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在挑选一个最有可能创造出一段以幸福收尾的爱情故事的伴侣时,我们最应该关注这其中的哪些性格特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