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希走出厨房,对着电脑前的阿Sam叫道:“准备吃饭了。”
阿Sam头也不抬地应了一声:“嗯。”
小希正要坐下来,一看还少一双筷子,马上又折回厨房里,边走边唠叨:“也不知道在忙什么,整天那么忙。”
在厨房里,小希顺手将垃圾打了个包,洗了洗手。她拿着筷子出来的时候,阿Sam依然专注在电脑前。
小希又叫了一声:“吃饭了。”
大概是听出了小希威胁的语气,阿Sam很快关闭了电脑,坐到了桌子前。
“你怎么也不洗洗手?天哪,你袖子上都是些什么东西?在电脑桌上蹭的吗?为什么那么脏?你到底整天都在忙什么?不是说最近工作不忙吗?家里的酱油没了,说了多少次也没见你去买。对了,厨房的灯有点问题,你什么时候给换换?”
阿Sam不吭声,继续扒着饭。他知道只要他一接口,将会有新一轮的唠叨风暴向他袭来。
这是他们两个人世界里常见的一幕。
长期以来,国外的书籍和杂志在描述男女语言交流的差别时,引用过这样一种说法:女性平均每天使用20,000个单词,而男性每天只说7,000个单词,即女性每天要说的话接近男性的3倍,这种说法一直被大众所接受。男人喜欢引用一些报道来嘲笑女人:其实女人天生说话就是比我们多,她们天天唠叨,没办法。
为什么女人在唠叨?为什么貌似永远都是女人在唠叨?女人说的话真的天生就比男人多吗?完全不是。之前曾有研究人员对数百名来自美国和墨西哥的学生进行了2~10天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男人和女人在一天中说话的次数非常相似--女人平均每天讲16,215字,男人每天平均为15,669字。男女说的话在同一天中,基本上是一样的,甚至有的时候男性还要多一点点。
不过问题在于:男人为什么总在抱怨女人唠叨?
我们放下问题,来看看另一个女孩萱萱的故事。
萱萱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反复念叨的人。但结婚以后的某一天,萱萱的老公说:“我发现婚前你不这样啊,现在变得越来越唠叨啊,同一件事情要讲好几遍,你是怎么回事?”
萱萱问:“什么事情我讲好几遍了?”
老公说:“你一直叫我去洗衣服,或者一直叫我去洗碗。”
萱萱说:“拜托,那是因为你一直都没有去洗衣服,再说厨房里的碗堆成山了,你把它们洗了不就结了吗?”
老公说:“我就不想洗,你一念叨我就更不想洗。”
事实上,萱萱念叨的时候,扮演的是对方的督促者,她在试图替代他的自我监督机制。
这么一来,老公容易错把自己的责任当成了萱萱要求他履行的义务,结果老公就更加不愿意履行,更加不愿意洗碗、洗衣服,或者做其他的家务。
这就好比一个小朋友,应该要做作业,但他就不做。他特别贪玩,于是拖啊拖,直到父母一再地催促他,老师一再地批评他。最后他还是不想做,甚至连学都不想上了。
他完全可以不用变成差生,就像萱萱的丈夫一样,在他内心没有建立起这种强大的自我监督机制的时候,倘若别人因为某些因素不知不觉地介入,扮演他的督促者,扮演他的良心,他就更加有理由没有良心,更加有理由没有自我监督意识。最后就变成了女方开始唠叨,试图通过反复的教导来逼迫他行动。
更有甚者,女人在唠叨的同时就顺手替对方完成了应做的事,她唠叨半天,丈夫都不去洗碗,最后她一想,唠叨这么久也没用,我自己洗了吧。好,从此这个碗就归女方了。
结果是,女方染上了唠叨这个坏毛病,而对方更加乐得偷懒--当只需忍受念叨就可以避免做家务,何乐而不为呢?可怕的是,女方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也会对丈夫偷懒这种行为心生怨气,并试图发泄在其他的地方。
如果唠叨和抱怨不足以发泄怨气,女方会下意识地试图破坏俩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所有的育儿书都教导母亲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培养他们的自我监督意识。这对老公同样适用。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得提出你的要求和惩戒。然后,不要再重复。简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军官带领士兵的时候,如果让他们立正,他会怎样?他会说“立--正”,他不会说“立正立正立正,快快,赶紧立正……”你需要的不是一再地重复唠叨,你应该只命令一次,多次的重复会大大降低你的说服力和威信。
所以,一件事,只说一次。如果他不履行,你需要给出惩罚的措施。事前给出警告,身体力行地履行惩罚措施。
建议女方告诉男方:以后什么事情我只会说一遍。如果你没有洗掉水池里所有的碗,你第二天就发现它们会爬到你的那边床上。
从此以后,你家的碗一定都是干净的,可能他有时忘记了洗碗。只要你一讲到碗还没有洗,他就马上很警惕,然后去把碗给洗掉。当然,他必须足够爱你,能够忍受你恶作剧式的玩笑。
当你多次重复,不停地纠结于同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你就会丧失威信。而失去威信的你,就要被迫采用唠叨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你的权威,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所以当你对家务劳动的偏斜或其他情况感到不满,请不要试图用唠叨来发泄怒气,不要把唠叨变成两个人之间的生活常态。
做一个不唠叨的女人,男人会敬重你,把你当成一个理智的、平等的、可以长期相处的女神一样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