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挽回时不能一味地妥协?
马太效应与静态平衡
马太效应(Mat 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在两性情感中,更体现了框架强者更强,弱的更弱。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这个故事的结局,国王竟然出乎意料般地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和女生相处的过程中,关系会逐渐变得失衡,直至最后以崩塌告终。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们在相处中总是以一种“静态平衡”的思想在处理关系,不知不觉便会陷入流沙般的窘境。
在面对失去女生的风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妥协,但后果就像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静态平衡。
女2:“你帮我朋友圈转发一下这个,我参加的比赛,帮我拉拉票呗。”
男1:“好啊,你还挺有才艺。我帮你多拉几票。”
女1:“你帮我朋友圈转发一下这个,我参加的比赛,帮我拉拉票呗。”
男2:“好啊,那等你拿了第一别忘了请我吃饭哦。”
第一种类型,以“真心打动”作为战略方针去和女生相处,最后往往会沦为备选。
第二种则是保持自己的框架,以静态平衡去处理,说得通俗点,就是和女生谈条件。乍看之下,框架没有失衡,但其实最终在追到手后的长期关系时,感情依旧会破裂。
当以静态平衡去和女生谈条件,处理关系的时候,会有以下两种负面的原因:
* 模糊女生的是非观
* 破坏女生的内部动机
其实女生在主动提出要求的时候,已经忽略了利用别人的交际圈进行间接提供价值时,会给对方带来的社交困扰以及社交压力。这种不考虑别人的社交压力行为其实是错误的。但是当我们觉得女生提出不合理要求,所以我们要谈条件来处理的同时,就容易模糊女生的是非观。
面对小偷和我们说请不要出庭作证,这时我们如果和他说作为回报,请给我封口费,那么这就是模糊小偷是非观的过程,长此以往甚至会把他培养成匪徒。当然,女生在面对我们“谈条件”这个行为的时候,也会让我们做越来越多的不合理要求。
其次,约会吃饭本应该是特别美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把这些美好的行为当作无理要求的交换条件,久而久之,两个人也会由于本身抵触无理要求,从而把情绪延伸到抵触美好事物。
“只要你把特别苦的藿香正气液喝了,我就给你吃一块糖。”
我们都喜欢吃糖,但是一旦思维转变成“只有喝了苦水才能吃糖”以后,就会讨厌糖果。为什么到最后很多情侣之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激情,就是因为很多激情的事情都被用来当做条件去兑换,比如“老公今天辛苦了,我好好犒劳犒劳你”,那么犒劳的行为就会因为辛苦的事情而被伴侣越来越抵触。
静态平衡不如直接拒绝。
综上所述,静态平衡只是表面上的一种平衡,其背后蕴藏的马太效应只会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最后导致两个人的分手。
很多情侣最开始,男生在面对女生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还在想着如何“合理地拒绝”,当想不出合理拒绝的方法时,就变成了谈条件,无异于慢性死亡。
换个说法,委婉地拒绝小偷,告诉他我作证是有苦衷的,究竟会让小偷认清自己的错误,还是会让小偷不放弃继续劝说你?
大多数人在面对分手时,通常会变得焦虑,采取疯狂纠缠、短信轰炸等方式来想尽一切办法挽留。
如果你放低姿态,无条件妥协,很容易使对方形成前文提到的习惯型分手的风气,短期内可能比较容易挽回,可是迟早有一天,她要的你给不起。
还有的人在分手后逢人便诉苦,搞得全天下都知道了。原本对方提出分手可能仅仅是想试探你,这样一来,就真的回不去了。
如果对方下定决心要分手,我们则需要找出自身的核心问题之所在,停止目前的错误操作,及时止损,并根据前文提到的知识点重建吸引力,才有机会实现挽回的目的。挽回一段感情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试着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感情在于相互理解,包容,能够做到真正的自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