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简单来说,反向行为者的外在表现与内心动机是相反的。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最终把小偷捉住了。
类似的典故还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笑里藏刀”,比喻想要把事情经过隐瞒掩饰,以其他形式展现在别人面前。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以退为进,就是自骗机制中的反向。反向行为如若运用得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旦过度运用,便会陷入“不断地去说服自己去欺骗别人、隐瞒内心真实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以诚待人的同时,要注意提防那些反向机制过度使用者,避免被他人利用。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有人对你表现得过分热心,没来由地笼络你,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方能从容应对。
再来看一个例子:小朋友喜欢吃糖,但是被妈妈告知,吃糖对牙齿不好。因此在逛超市看见糖的时候,即便小朋友再喜欢糖,也会指着糖对妈妈说:“吃糖会有蛀牙,妈妈不喜欢我吃。”吃糖会有幸福感,被妈妈喜欢也有幸福感,当两种幸福感同时摆在面前且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人们会选择幸福感更强烈的一方。
在情感世界里,人们常说:“单身有单身的优势,恋爱有恋爱的幸福。”如果另一半觉得和你在一起时很开心,和你分开后很省心,这个时候需要做出抉择。当你在恋爱中给她带来的开心程度远远低于她在单身时的省心程度,对方就会提出“分手”的要求。当你能够重新让她感受到恋爱中的开心,从而忽视掉分手后的省心,你们便可以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