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绀-常见疾病症状的识别
紫绀是一种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临床上把口唇、口腔、脸结膜、指甲床和皮肤变成紫色或青紫色,称为紫绀。可能出现紫绀的疾病,主要来自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
凡粘膜、指甲和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里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变性血红蛋白的时候,都会出现紫绀。因为皮肤和粘膜的颜色随血流的颜色而变化。血液的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充分地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时颜色是鲜红的;当它放出了氧,成为还原血红蛋白时,颜色就变为暗红。动脉和毛细血管里的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而还原血红蛋白少,因此它的颜色鲜红,透过薄的粘膜和半透明的指甲,红色仍明显。皮肤较厚,且含有色素,因而是白里透红或微棕色透红。静脉血因含有还原血红蛋白多,氧合血红蛋白少,所以它是暗红色,透过皮肤,就呈现于紫色。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品可使血红蛋白变为异常血红蛋白,这种血红蛋白也是紫色的。
发绀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网丰富的循环末梢,如口唇、鼻尖、颊部、耳廓和甲床等处较易观察到,而且较为明显。发绀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增多。因此严重贫血的病人(血红蛋白量<4-5克/100毫升时),即使几乎全部氧合血红蛋白处于还原状态,也不足以引起发绀,另一方面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血红蛋白明显增多,即使血液中有较少的氧合血红蛋白放出氧成为还原血红蛋(还原血红蛋白量>5克/100毫升),便可出现发绀。由于病因不同,发绀有如下的临床类型与表现。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1.中心性发绀:这是由于心、肺疾病引起。发绀特别是全身性的,除四肢及颜面之外,也累及粘膜(包括口腔粘膜)及躯干的皮肤,但皮肤是暖和的。中心性发绀又可分为(1)肺性发绀:常见于各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喉头、气管阻塞、肺充血、严重肺结核或胸腔大量积液、积气等。即由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因而体循环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增多以致出现发绀。(2)心性混血性发绀:这种情况可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四联症等。由于体循环静脉血与动脉血混合,部分静脉血未经过肺脏进行氧合作用,即通过异常道流入体循环,即可引起发绀。
2.周围性发绀:发绀特点是常出现于肢体的下垂部位及周围部位,例如肢端、耳垂与颜面,这些部位皮肤是冰冷的。一般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液障碍所致。此时若按摩和加温发绀的耳垂或肢端皮肤,使之温暖,发绀即消失。此点亦可有助于与中心性发绀相鉴别,后者经按摩和加温后,发绀仍不消失。此型又可分为:(1)全身性疾病:静脉瘀血如右心功能不全因周围血流缓慢,氧在组织中消耗过多所致。在严重休克时因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循环缺血缺氧也可引起发绀。(2)局部血流障碍、局部慢性动脉阻塞如蕾诺氏病、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健康的人在寒冷的冬季,也可引起小动脉收缩而致局限性发绀。(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指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红细胞增多,为一种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红细胞数超过600~6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可高达18~24%克。它也可引起紫绀。
3.混合性发绀:中心性与周围性发绀并存。
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多发生于进食过量的腌菜、泡菜或煮熟的隔夜青菜之后,因为以上食物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可在血液中产生异常血红蛋白而发生紫绀,称为肠源性紫绀。起病急骤,可有表情淡漠、口唇粘膜紫绀,服用治疟疾的伯氨喹啉、退热的非那西丁、消炎的磺胺类药物。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重则昏迷、休克而死。可使血中产生异常血红蛋白而发生紫绀。紫绀的出现表示身体缺氧,是病情较严重的症状。因此必须迅速找出产生紫绀的病因,及时治疗。对紫绀本身的治疗,可注射呼吸中枢兴奋药可拉明、洛贝林等,以提高呼吸功能。吸氧以促使血红蛋白的氧合。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使空气能够进入肺里和血红蛋白接触,如用支气管扩张药(氨茶碱等);吸除痰液,必要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术和气管切开术抢救。异常血红蛋白病的紫绀,常用1%美蓝溶液静脉注射或维生素C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