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微细血管造影的DSA-医学与新科技
医学上每一种发明或发现,都让我们在诊断治疗疾病的道路上更快地前进。给微细血管造影的DSA也不例外!
DSA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英文缩写。这是一个多么绕嘴的名字!它的产生很曲折,同时也包含了许多高深的学问。
从外科手术出现后,人们一直在探索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搞清楚人的动脉血管是怎么分布的。
因此,当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X线后,不久就有人在尸体上进行了手的动脉造影研究,方法是向手的动脉里注入一种造影剂,然后拍X光片,从而可以看见动脉血管的分布。
到1923年,有人首次在人体上作了血管造影检查。30年代,有了心脏X线造影,甚至可以经腰部穿刺动脉造影。医学家们不断改进动脉插管的方法,使动脉造影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无论怎么改进,传统的造影技术的某些缺点总在影响检查的质量,有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医学界。
一是,进行动脉造影需要切开皮肤,再从动脉中插入导管,是一种“侵入性”的方法,对患者有一定的损伤和痛苦。这种造影方法容易引起许多并发症。
二是,要检查身体较厚、骨骼肌肉较多、结构较复杂的部位时,往往肌肉、骨骼、脏器互相重叠,拍出的X线片子,肌肉、骨骼的影像遮挡了要看的血管,使血管影像模糊不清,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
为了寻找一种操作简便,对病人安全、影像显示得更清楚的血管造影方法,医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探索。人们设想,如果能把与血管重叠的背景影像(如肌肉、骨胳等)除去,那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这就是减影法的最初设想。
从设想的提出,到最终实现,有许许多多的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早在30年代,就有人参照当时照相馆的一些方法,提出底片减影法,也就是用正负底片相叠的方法来消除背景。60年代,又出现了模拟电子减影法。
但都由于操作复杂,照片质量差而未能推广。直到8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运用于医学,才出现了数字减影技术。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是怎样的一种检查方法,它使我们的视野延伸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又叫数字式X线摄影术。它是把电子计算机数字化的能力与常规X线摄影和透视装置结合起来的一种血管造影检查新方法。
这种检查方法的程序是:在进行血管造影之前,先拍一张检查部位的X光片,这叫掩模像。然后从静脉注入微量造影剂,再拍一张同一部位血管造影的X光片,这叫造影像。之后,把这两张像通过X线摄像增强系统,把所形成的图像视频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存入相应的掩模像储存器和造影储存器里,再输入减法器中相减,于是就能获得一幅清晰的、造影剂标示出来的血管图像。这个血管图像再经过对比、增强、模拟转换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就清晰地展现在电视屏幕上了。这些图像还可以输入视盘、磁带和胶片中存挡保存。这样,就非常便于治疗前后进行对比。
血管图像数字减影造影术一问世,就以它的许多优点占据了优势。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安全,病人痛苦小,不需要住院,更重要的是排除了与血管无关的重叠影像,使保留下来的血管影像十分清晰,诊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使用这种方法,使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诊断正确率达97%,是目前评价血管闭塞性疾病最好的方法之一。
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可以指导医生进行血管内的成形手术,不但可用在一般血管,还可用在心脏的冠状动脉。
首先应用数字减影造影术进行血管内手术的是纽约中心医科大学的亚历克斯·伯雷斯顿。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爱思考的人。70年代,他在以色列做实习外科医生时,看到农民在沙漠中用滴灌法进行灌溉,从中得到启发。他设计了一种很细很细的导管,在数字减影造影术的指导下,将导管从体外直接进入血管内(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严密消毒下进行的),滴注少量很强的粘连剂,来切断肿瘤的血管,治疗肿瘤和修补破裂的血管。
后来,别人又在他的基础上,借助DSA技术和光导纤维内窥镜,在内窥镜头上装上“激光刀”,直接进入血管进行清除血管内病变或扩张血管的手术,当然,也可以对脑部血管进行手术,使过去需要开刀的手术变得大为简便。
从DSA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我们看到了“联想”这种思维方法在创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