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与生物钟-科学用药
鸡叫三遍天亮,午时花中午吐艳,晚香玉傍晚最香,猫头鹰夜间捕鼠,蜘蛛半夜织网,青蛙冬眠春晓,燕子南来北往……自然界呈现着一派周而复始的生物节律景象,俗称“生物钟”。
人的生命活动也不例外,如睡眠、觉醒、呼吸、心跳、血压、体温与血糖含量、激素分泌、经络电势,以及女子月经等,一旦这些节律被打乱,便会产生疾病,或使病情复发、加重。
其实,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认识和记载。如“子午流注”是一种针灸取穴治疗的学说,子午系指时间,子是夜间零点,午是中午12点,流注系指气血经脉的运行。“子午流注”即指一天24小时经脉气血运行的情况。据此可推算出气血在什么时间运行到什么穴位,什么时间某一穴位敏感度最高,即所谓开穴。开穴时选用这个穴位针灸,就能获得最佳疗效。又如运用补中益气汤之类温补阳气的方药,宜于清晨、午前服用,而对于二冬膏、杞菊地黄丸等滋阴养血方药,宜于入夜服用。
还有用于脚湿气与丝虫病的鸡鸣散,需提前煎汁,于次日五更鸡鸣时,分3~5次服至天明,一般冷服,冬天需温服。这些都是应用生物钟治病的范例。
近些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对西药选择“良辰吉时”服用、注射等,也作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终于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将常用药的最佳应用时间分别介绍如下。
强心药的应用心脏病病人对洋地黄、地高辛和西地兰等药物,以凌晨4点最为敏感,其作用比其他时间约高40倍。
若此时仍按常规剂量使用,则易出现毒性反应。而且还发现暴风雨天气或气压较低时,也会使这些药物毒性显著增强。
降血压药的应用同样剂量的胍乙啶,在上午服用疗效最好,但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副作用也最明显,而在下午和晚上应用,却又不足以降低血压。所以,上午应减少胍乙啶用量,下午及晚上则需增加剂量,以取得良好效果。
降血糖药的应用糖尿病病人在凌晨4点,对胰岛素注射液最为敏感,这时给予较低有效剂量,也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至于甲糖宁(即甲苯磺丁脲、D-860)在上午8点口服,作用强而持久;下午服用需加大剂量,才能取得同样疗效。
抗癌药的应用以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时,上午8点与11点需给最大剂量,晚上8点与11点则给最低剂量,其结果都比常规等量给药法的疗效要好。若换用阿霉素治疗,则以中午12点给药最好。另有人发现,卵巢癌的癌细胞在上午10点生长最为旺盛,而在晚间10~11点生长较为缓慢。
故以上午10点投药最为理想,其生存期比随意给药要延长3倍左右。
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碳酸锂每日剂量分为3次服用,对肾脏毒性较大。若改为中午12点口服全日量的1/3,晚上8点再服余下的2/3,既可使毒性明显降低,又能提高疗效,可谓一举两得。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阿司匹林于早上6点服用,在体内消除速度较慢,可使疗效强而持久。反之,在下午6点或晚上10点应用,则效果较差。
抗感冒药的应用患过感冒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验: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在上午比下午或晚上要重,而鼻塞症状在晚间较重,故在症状较重时用药治疗为宜。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应用引人注目的消炎痛,以上午8点给药,作用最强,而且每千克体重只需3毫克,便可迅速奏效。而晚上8点服用,则效果很差,需将剂量增至9毫克才行。若在下午2点服用,药效居于以上两者之间。有趣的是,消炎痛还有季节节律性变化,如2月份昼夜节律性最为明显,而6月份就不大显著了。其他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的疗效与一天给药4次的疗效完全相同,当然以选用前者为好。
抗哮喘药的应用以早上7点应用氨茶碱治疗哮喘,效果最好。
抗贫血药的应用铁剂药物如富马铁片(即富血铁)、硫酸亚铁片等,在晚上7点服用比在早上7点服用的吸收率要高1倍左右,而且在血中达到高峰浓度的时间,可延长4倍左右。故以晚上7点服用为佳。
磺胺类药物的应用在下午4点服用,半小时后,血中药物浓度较其他时间为高,从而很快发挥作用。
抗过敏药的应用赛庚啶于早上7点服用,药效能长达15~17小时。而在下午7点给药,仅能维持6~8小时。
引产药的应用采用前列腺素制剂引产,同一种剂量于下午6点注射,仅需10小时左右,即可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晚上10点注射,则需26小时左右才能引产,推迟了一倍半时间。
麻醉药的应用利多卡因在早上7点给药,麻醉作用可维持22小时,而在晚上7点给药,麻醉时间竟能延续52小时。同样,盐酸普鲁卡因在下午2点使用,麻醉作用比其他时间较为持久。
另外,对青霉素过敏的人,皮肤试验的反应也有昼夜节律性变化。一般中午反应较轻,午夜反应最重。
由此可见,多年来人们总认为,只要按时、定量用药,其疗效应该是恒定可靠的,而且已习惯于千篇一律的用药方式。
然而,由于“生物钟”的发现与应用,业已证明这种观念与认识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