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被纸片弹了回来”-原子时代
自从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原子中包含有电子。不过,电子是带负电的粒子,而原子是带中性的,所以,原子中一定还存在着带正电的粒子,这个带正电的粒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用一种比原子小,但速度很高的带正电的粒子作为“炮弹”去射击原子,以探测原子内的虚实。这种粒子“炮弹”就是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来的α粒子。实验中,他让α粒子流打在一块荧光屏上,根据屏上的闪光点来判断α粒子打在什么地方。然后,他又在α粒子到荧光屏途中放上一片非常薄的金箔,看它对α粒子的飞行有什么影响。结果卢瑟福发现,在穿过金箔时,绝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如入“无人之境”,走的是一条直线;可是也有少数α粒子拐了弯,打到旁边去了,极个别的粒子,竟像是碰到很硬的东西一样,又弹了回来。这件事使卢瑟福大吃一惊,他感到“那真是我一生遇到的最难以置信的事了。它几乎就像你用15英寸(合38.1厘米)的炮弹来射击一张薄纸,而炮弹返回来击中了你那样地令人难以置信。”的确,α粒子比电子重七千多倍,它碰到电子就像炮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改变,因此可以推断,α粒子一定是碰到了原子中带正电的粒子才拐弯的,而这种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重而坚实的,否则就不会有一些α粒子拐大弯;它又一定很小,不容易被α粒子碰到,不然,绝大多数的α粒子不会毫无阻挡地笔直穿过射到荧光屏上。
原子中这个带正电的粒子,卢瑟福称它为原子核。
从实验测量知道,各种原子的原子核的半径,大都在一万亿分之一厘米到一千亿分之一厘米之间,就是说,它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左右。难怪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很少有α粒子能侥幸碰上原子核。
原子核虽然很小,但它却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因此,它的密度极大。根据计算,核内物质的密度大约为一万万吨每立方厘米!假如把原子核一个个排起来,装满一只火柴盒,那么,这只火柴盒的质量抵得上整个喜马拉雅山。这样超高密度的物质,人们在地球上从未碰到过。然而近年来,天文学家在广阔的宇宙中,却发现了这样超高密度的天体。这说明,在星际空间中,有些天体完全是由原子核组成的。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超高密度天体的形成,是由于这些天体内部存在着超高压强作用,因而把原子中的电子也压到核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