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第一架军用飞机-太空知识
今年是“辛亥革命”85周年。以孙中山为首组织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同时也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关注和兴趣。一些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其中有一位叫哈里·韦恩·艾博特(Harxy Wayne Abbott)的飞行员,他来自美国旧金山,当年23岁,正是血气方刚年龄。在一次飞行活动中,艾博特高超的飞行和跳伞技术,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心想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孙中山找到了侨居美国夏威夷的杨仙逸先生,以求从中得到帮助,那是1922年。杨是孙中山的朋友,一位富有的菠萝农场主,曾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提供过资助。了解了孙中山的意图后,杨随即赶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圣约瑟,与艾博特进行接触。在交谈中,杨仙逸诚恳地邀请对方能为新生的中华民国建立航空队出力。艾博特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并签定了一份合同。来华后,他将担任航空队的飞行教官,负责训练中国年轻的预备役军官,给军队传授跳伞技术等。
1922年艾博特如约偕妻子玛莉·艾丽斯(Mary Alice)乘美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到上海。来到上海后不久艾博特就被任命为中国军队的一个兵种——华南航空队的上尉,受毛(Maw)将军指挥。在1922年至1924年在华服役期间,晋升为中校。
那时候,尽管中华民国政府已经诞生,但社会秩序还相当混乱。在乡村,还有土匪和军阀的部队抢占地盘的情况,人心惶惶。为了使这些动乱的地方重新恢复秩序,孙中山曾派部队参加清剿,其中有艾博特所在的航空队。艾博特随步兵一起参加过数次战斗侦察飞行,曾两度负伤。一次在福州,腿部中弹;另一次在肃隆(Shue Ltm),脸部负伤。艾博特在华期间不只限于作战,有一段时间还被派往福州的一家兵工厂,指导生产。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美国海军服役时搜集过军械资料,具有一定的兵工生产知识。
当代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终于加快了步伐,杨仙逸在夏威夷又招募了两位航空专家:一位是住在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梅达(址nnda)的英国人盖伊·戈尔韦(Cay Colwell),另一位是住在同一地方的美国人阿瑟·怀尔德(ArthurWild)。这两位专家远渡重洋来到上海,随后又到了广州,到中国华南航空队总部报到。
两位航空专家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开始着手试制军用飞机。戈尔韦负责飞机的设计工作,而怀尔德则负责飞机的装配工作。这两位专家,加上艾博特中校及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完成了飞机的制造工作。试制军用飞机的计划,于1923年4月开始,同年。7月达到高潮,飞机最后由艾博特驾驶试飞。试飞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完全达到了孙中山及其参谋人员的预期目标。
1923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亲自主持了这架新式双翼飞机的命名典礼,孙夫人宋庆龄也随同参加。典礼是按传统方式进行的,在螺旋桨毂上将一瓶香槟酒击碎。中国的这架军用飞机原型机是以宋庆龄的英文名字Rosamonde命名的,以表示对她的敬意。其中文译名为“乐士文”。
“乐士文”号是在中国设计、制造并经过试飞的第一架军用飞机。机上装一台90马力(67千瓦)的寇蒂斯OX-SV-8发动机。采用悬臂式的双层机翼,之间有撑杆,但无金属拉线。机体结构材料主要为木质,外表比较流线,内有钢骨架支撑。外表涂有透明漆的机翼、尾翼和机身上下部分蒙皮,均采用胶合板制成。发动机的防护罩是铝制的。机翼撑杆和连接件全被涂成黑色。
在上、下机翼的外侧翼下分别涂有蓝白色机徽。机身两侧各写有一个白色的“1”字,周围加了黑色轮廓线,使白字更为突出。这个1字表示的是“乐士文”号是第一架原型机。
1924年底,艾博特中校与中华民国政府签定的合同期满。他辞去了在华航空队担任的工作,带着家眷离开广州去了香港。到香港后,他从启德土地开发公司那儿买了九龙的一块土地,建造了一个简易的飞行场地,以继续他的飞行事业。艾博特把这个新建的飞行场地命名为户九龙飞行场”(Kow loon Flying Field),在这里他讲授航空知识、开展航空运动、举办航空展览,其中包括特技飞行、在机翼上行走和跳伞等空中表演项目。
艾博特准备结束他在远东的生活,返回旧金山。离开香港之前,他卖掉了九龙飞行场和为数不多的飞机。九龙飞行场卖给了一位荷兰人,飞机则卖给了一位英国侨民。后来,启德土地开发公司又重新把这个飞行场弄回来,并把它从一个只有一条土跑道的简易飞行场发展成为今日著名的启德国际机场。
1925年底,艾博特全家乘轮船从香港回到美国。1930年8月,哈里·韦恩·艾博特中校在一次飞行事故中丧生,年仅31岁。事故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当时艾博特正在为拍摄新闻片的工作人员驾驶一架小型螺旋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