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得意之作-“阿波罗”载人登月-攀登月球
“阿波罗”计划
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前苏联连续获得三个“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硬着陆月面,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遨游太空一圈返回地球。尽管美国也获得两个“第一”(1960年4月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入轨,1962年7月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作试验性通信),但与前苏联对比之下,显然在刚起步的空间技术上落后于前苏联。因此,美国上下深深感到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1961年4月22日加加林上天之后,美国就提出了赶超前苏联的口号,下定决心要显示一下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力。肯尼迪总统和约翰副总统召开科学顾问与专家会议,讨论“在俄国空间科学技术走在前面的情况下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并让与会专家们在1961年4月29日以前回答登月的可能性问题。
专家中只有布劳恩按时撰写了一份“载人绕月飞行与登月”的报告。1961年5月5日,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乘“水星”号宇宙飞船成功进行了亚轨道飞行,证明美国具备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1961年5月25日,美国政府完全采纳布劳恩的设想,庄重地向世界宣告:8年后让美国人登上月球!这就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出台经过。美国政府除任命布劳恩为科学顾问外,还把这一重大空间计划交给他负责。在肯尼迪空间飞行中心人口处竖立着一尊肯尼迪总统半身铜像,下面镌刻着:“我相信,国家用10年时间即能达此目的!把人送上月球,并让他安全返回地球。”宇航局于t967年7月19日用加大推力的“德尔他”火箭把一颗“探险者35号”卫星(1四千克)射入月球轨道,近月点804千米,远月点7400千米,倾角147°旨在测量月球空间辐射,证明月球空间几乎完全无磁场、无辐射带或无电层启迹象。
前苏联成功地进行人类第一次宇宙飞行以后仅仅一个月,美国就决意要把人送到月球上去。
1961年5月25日,美国宣布:要在60年代结束以前把人送到月球,并且平安地返回地面。
人类登月旅行的计划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来是1960年7月29日的事情。在制造商代表云集的会议上,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名叫“阿波罗”的新计划,提出了“‘水星’飞船以后,将以人类的登月作为奋斗目标”的新设想。
“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太神阳”掌管诗歌、音乐和医学,和月亮女神阿尔特米斯是双胞胎,所以取这个名字作为登月旅行计划的名称。但是究竟用什么办法把人送到月球上去呢?这在当时还没有决定下来。宇航局讨论了三种办法。一是使用超大型火箭,径直飞往月球,直接着陆;二是把宇宙飞船分做两部分,分别发射到环绕地球的卫星轨道上,由宇航员把它们组装起来,奔往月球;三是飞船从环绕月球的轨道上发出渡船,使它在月面上软着陆,这就象大轮船在海洋中由小艇去靠岸跟码头联系一样。1962年7月11日,美国宇航局决定采用第三种办法——“渡船方式”,因为从时间、经费、实现的可能性等方面看,这个方式是最有希望的。
飞行的方式一经决定,相应地,火箭的大小、发射场的规模、宇宙船的形式等也就决定下来了。美国开始向着1969年年底这个带有限期的目标行动。从这时开始,仅仅有六年多的时间了。
作为发射用的火箭,研制了“土星5号”。这种火箭,直径是10米,高度包括“阿波罗”飞船是110米。
“阿波罗”飞船(左)和“土星”5号火箭(右)第一级火箭用煤油和液态氧作推进剂,火箭的燃料槽大约可以分别容下三台大型卡车,里面装有相当于4000桶容量的煤油(每桶容量200升),这些煤油用在大型喷气客机DC8上,可以在上海和旧金山之间往返六次多,但是用在这个火箭上只够燃烧2分半钟。
第二级、第三级火箭使用比煤油更有效率的液态氢作为燃料。火箭的总重量大约是2700吨,第一级火箭的推力大约是33320千牛,第二级推力大约是4410千牛,第三级推力大约是980千牛。
“土星5号”火箭在1967年完成试制,当年的11月9日进行发射,取得成功。
载人登月前的勘查工作
虽然在初期探月时向月球空间发射了一些探测器和着陆器,发回大量图片及资料,但还缺乏这样的资料:应在何处着陆?怎样选择着陆点?着陆地点月面地质结构如何?为此目的,美国航宇局在人未登月前首先采用两种方法勘查月面:一是发射7个“勘查者”飞行器;二是发射月球轨道器,通过绕月飞行拍照和实地收集资料,科学家们才能提出登月具体步骤。
美航宇局1966年5月30日用“宇宙神-半人马座”火箭发射的“勘查者1号”(995千克)成功地软着陆月球,在月面停留碉,其中两周在月面的夜间停止工作,总共向地球发回11237幅图片,几乎都是高分辨率和采用滤光器的彩色照片。“勘查者2号”因登月的三台微调发动机中一台未能发动而失败。1967年4月17日,“勘查者3号”(1035千克)在月面白天拍照,向地球发回预着陆点及其周围地形的约6300幅图片,使用飞行器携带的铲斗挖掘土壤,深度18厘米。通过观测和读数显示,月面土壤类似地球的湿海滩沙;这就足以保证人及其着陆器降落。“勘查者4号”飞向月球途中逃之天天。1967年9月8日发射的“勘查者5号”(1005千克)软着陆,进行了a辐射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土壤,首次测量月球土壤组分。1967年11月7日,“勘查者6号”(1008千克)软着陆后,发回18006幅电视画面,并作了第一次土壤化学分析。1986年1月7日离开地球飞奔月球的“勘查者7号”,与前几个取样飞行有所不同,它是专为在赤道降落地点勘测而设计的,它落在月球南部高地内蒂科火山口外面,发回21000幅图片。“勘查者7号”实地调查了“阿波罗”飞船登月点和具有代表性的月面,证明勘查的一些地区有足够的支撑硬度,可以保证载人“阿波罗”飞船的月球舱降落。照片还表明月面有少量的碎石,可能妨碍载人着陆,这些情况对“阿波罗”飞船降落极为重要。载人“阿波罗”飞船登月的最后准备阶段,是从月球赤道上空对一个实际地点详细查看。载人“阿波罗”飞船可能降落范围约为41500平方千米,为此,美航宇局准备了5个月球轨道器。月球轨道器研制任务同“勘查者”飞行器任务同时进行,相互补充。
月球轨道器在飞向月球途中用自己的推进系统前进,中途修正,进入月球轨道后开始绕月飞行。最初轨道是近月点200千米,远月点1850千米。飞行几天后,在准备照相时再降低至近月点约50千米,以获取良好图片。每一个月球轨道器带有的米胶卷,可拍210幅照片。拍摄后,经轨道器的化学处理系统使胶片显象,每隔40分钟向地球发回一次图片。
1966年8月,用“宇宙神-阿吉纳”火箭发射了第一个“月球轨道器1号”(385千克),飞人月球轨道的参数是:近月点40千米,远月点1865千米,倾角12°。由于轨道器高分辨率照相机出了问题,只有中分辨率照相机工作正常,共完成70%的高空照相。1966年11月6日发射的“月球轨道器2号”(390千克),近月点40千米,远月点1845千米,倾氟11°,向地球发回184幅电视画面,画面中有13个备选的“阿波罗”飞船着陆点。1967年2月5日“月球轨道器3号”(385千克)进入月球空间后轨道参数是:近月点40千米,远月点1845千米,倾角21°。在轨道器上的胶卷推动电机失灵后,还向地球发回184幅图片,其中有10幅可以确定载人“阿波罗”飞船着陆点,加上“勘查者1号”给出的一个地点,就基本完成了载人“阿波罗”飞船登月活动最初的勘测目标。1967年5月4日“月球轨道器4号”(390千克)和1967年8月“月球轨道器5号”(390千克)相继飞进月球极区轨道,拍摄了月球两极地区照片。前轨道器胶片模糊,也发回163幅图片;后轨道器向地球传输213幅图片。这两个最后月球轨道器拍的图片覆盖了99%的月面。
美国的第三代宇宙飞船
“阿波罗”计划的宇宙飞船是继“水星”、“双子”两飞船以后美国研制的第三代宇宙飞船。它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在发射的时候还在指令舱上安装紧急脱险用的火箭。
指令舱是三名宇航员在飞行期间居住的地方,备有宇宙飞船全部的操纵、制导等指令装置。登月旅行结束以后,在飞船的各部分中,返回地球的,只有指令舱。
指令舱是圆锥形的,高3.23米,底面直径是3.1米,大.约有一辆旅行汽车大小。发射的重量,包括三名宇航员的体重,大约是5.9吨。在飞行当中要消费掉姿势控制用的火箭的燃料,返回地球的时候要丢掉辅助降落伞,所以着陆的时候,指令舱的重量就只有5.3吨了。
指令舱被分隔成前部机械室、乘员室和后部机械室三部分。圆锥形的尖端部分是前部机械室,在那里装有返回地球时候使用的降落伞。
乘员室是三名宇航员居住的地方,兼作食堂、作业室、寝室、厕所和操纵室用。乘员室有三介座席,它制作得象沙发长椅那样舒适。宇宙飞船进入轨道以后,中央座席可以放下,这样两名宇航员就可以同时立在仪器盘前。右边和左边的座席下有寝台,寝台上备有睡袋,可供两名宇航员睡眠。
指令舱的内部(左图是正面看的情况)
乘员室的体积是10立方米,里面装有各类仪器和工具,宇航员可以自由利用的空间是6立方米,平均每人可用的空间是2立方米左右。
后部机械室在圆锥形船体的底部,室里装有姿势控制用的火箭燃料和氧化剂,以及为了把它们送出去而设的加压用的氦气箱、冰槽等。
在指令舱里有两扇观察窗,两扇会接窗,一扇舱口窗。观察窗是两扇边窗,设在靠椅的旁边,供宇航员摄影和观察用。会接窗在左右靠椅的末端,指令舱驾驶员可以从这两扇窗子往外望,来操纵、控制设备把指令舱和登月舱会合并衔接起来。
指令舱外壳有内外两层,象热水瓶那样,外层是由几层铜合金和不锈钢板做成,内层是由几层钛合金板和铝合金板做成的舱壁,内外层之间有蜂窝状的隔热层。内层是密封的,使乘员室里的氧气不会漏出来。指令舱外壳上有厚厚的一层合成树脂的耐热材料。耐热材料的厚度,在底面部分大约是7厘米,而在侧壁和舱头部分是2厘米,它的重量大约1.4吨。服务舱附在指令舱的下端,呈圆筒形,直径3.9米,高7.37米。在舱的下端装有在真空中可以产生91.14千牛推力的火箭发动机。在飞行途中修正飞船轨道,在到达月球附近的时候逆喷射、减速,进入环绕月球轨道,或在脱离环绕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的时候,都要使用这个火箭。
在服务舱的外壁,带有4个十字型的姿势控制火箭。
舱里装有供这些火箭使用的燃料和氧化剂、燃料电池和宇航员呼吸用的氧气等。在没有装入这些东西以前,舱重5.2吨,装人以后舱重25吨。
服务舱和指令舱的各种装置是按可以飞行14天的要求设计的,食粮和氧气也按照可以供14天使用的份量装入。
登月舱整体图
登月舱在火箭发射的时候是放在服务舱下面、第三节火箭顶部的金属罩里的。飞船进入奔月轨道以后,指令舱和服务舱(合起来叫做母船)跟第三级火箭的顶部分离,旋转180°,指令舱的圆锥顶部对准登月舱,并且跟它对接。
指令舱和登月舱之间有直径80厘米的“隧道”,通过这条“隧道”,宇航员可以在指令舱和登月舱之间通行。
登月舱由下降段和上升段两部分组成,总高度6.99米,4支底脚延伸时候的直径是9.45米,如果包括火箭的燃料,重量是14.7吨,除掉以后的重量是4.1吨。
在下降段装有登月舱向月面降落减速使用的逆喷射火箭,并且备有火箭的燃料、氧化剂槽、水和氧气槽,还有调查月面的科学仪器。下降段在上升段飞离月面的时候又起发射架的作用。
在上升段有乘员室,两名宇航员可以利用的空间是4.5立方米,室里设有座席,宇航员是站着操作的。室里充满了1/3个大气压的纯氧气,气温调节在24℃。
从“阿波罗11号”到“阿波罗14号”,登月舱里氧气、水、电池等的份量都是按登月舱离开母船以后可以活动48小时来设计的。扣除下降的时间和上升段飞离月面和母船对接的时间,乘坐登月舱的两名宇航员实际可以在月面逗留的时间最多只有35小时。但是“阿波罗15号”以后,由于设计上的改进,这两部分时间都大幅度增加,结果,“阿波罗15号”的登月舱脱离母船以后单独活动了78小时50分钟,其中66小时55分钟是在月面逗留的。
发射的时候,指令舱上端装有紧急脱险用的火箭,也叫“逃逸塔”或“救生塔”。如果“土星5号”火箭发生故障,救生塔可以按指令启动,把整个飞船拉走,脱离“土星5号”火箭,送到安全的高空。救生塔的长度包括下端的燃料库和保护外壳共约10米,重3.6吨,本体部分的直径是66厘米,保护外壳的下端部分的直径是1.2米。救生塔用的火箭使用固体推进剂。
宏大的“阿波罗”装配工程
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什么装配工程可以与“阿波罗”飞船的装配阳比了。“土星5号”火箭和“阿波罗11号”飞船有7000万个元件,这件工程不仅元件多,而且要求是极为精细的。元件可靠性按规定要达到99.9999%,也就是说在100万次动作中,只允许有一次失灵,它的工作元件往往要持续安全运行1亿~10亿小时。如果它的可靠性只有99.9%,那么在飞行中,可能有7000多个机件出现故障。后面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元件是怎样造成了大事故的。
装配飞船的工作在美国的东南海岸的卡纳维拉尔角进行。这里是美国的宇航中心——肯尼迪宇航中心。说来有趣,这个巨大的发射场竟是美国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四周种有几万亩桔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这儿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建筑物,高160多米,正面宽210米,纵深1.50多米,有时白云似乎在它上面飘动,这就是飞船的装配大楼。为了建筑这座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建筑物,美国花费了1.09亿美元。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把所有的元件、零部件装在一个高达150米的流动发射架上,对飞船进行竖直装配。装配完毕后,火箭和飞船随着流动发射架一起运到发射场地。这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它们实在是太重了,连发射架一起,总共有8000多吨重,这么重的大家伙还要竖直运输,可怎么办呢?工程师们设计了两辆世界上最大的平板车来移动它们。这种平板车每辆长40多米,近40米宽,有一层楼那么高,车上安装着18台强大的发动机作动力,每辆车造价高达500万美元。好家伙,这么重的庞然大物还不把地面压个大坑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修了近2.5千米、足有2米多厚的水泥路。平板车在水泥路上以每秒40厘米左右的速度,也就相当于人步行的速度吧,慢吞吞地把这个大家伙拉到发射场。到了发射场后,“阿波罗”就被固定到水泥发射台上,然后把流动发射架拉走;发射台下还有“地道”,目的是在火箭点火时,从这里排出高温火焰,以免烧坏火箭和发射场。发射之前,有一个勤务塔,伸开双臂抱住飞船,支撑着电缆和导管,对火箭供电、测试和灌注推进剂。在发射场几百米外,有地下发射控制中心:这就是火箭发射的现场指挥部。而整个飞行期间的地面控制中心,则远在1400多千米外的休斯敦。
为了这次登月活动,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阿波罗”11发射为止,已付出50亿美元的开支。这可能使我们吃惊,但是,历史不仅是金钱,还包括了更重要的东西。当后代人站在新的起点上,回过头来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他们会由衷地赞赏这一代人的勇气,这笔花费就会被人忘掉了。
拉开载人登月的帷幕
把三位宇航员乘坐的45吨重“阿波罗”宇宙飞船一举送上距离地球约39万千米的月球上,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强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美国从1962年5月起,让布劳恩工作组设计运载“阿波罗”飞船用的火箭,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大推力“土星5号”火箭。经过5年紧张研制工作,终于在1967年11月9·日用三级“土星5号”运载火箭载着“阿波罗4号”(重20408千克):从肯尼迪空间中心腾空而起,从而使空间时代火箭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土星5号”第二级装有5台发动机,每台推力6664千牛,总推力33320千牛,等于3000辆小型汽车力量的总和。由此可见,火箭发出的威力是无比强大的。火箭高110米,相当于36层楼房高度,最大直径10米,重2820吨,它能把重126吨的大型空间站送人近地轨道(前苏联1987年7月才把它的巨型“能源”号火箭首次试射成功,该火箭也只能将100吨重的空间站推到近地空间),能把27吨重的宇宙飞船射入火星轨道(当时布劳恩已设计出载人“火星”宇宙飞船)。美国用“土星5号”发射了17艘“阿波罗”宇宙飞船及?个重76吨的天空实验室,无一次因火箭故障而失败。“土星5号”在发射时威力俨如地震时的地动山摇,曾把距离肯尼迪空间中心发射台48千米远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塔震塌。它发出的轰鸣声与1883年印尼松达峡的火山爆发声音相似。第一级发动机产生的空气冲击波,连1770千米外的纽约帕里萨得塞的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站的仪器都能探测出来。
“阿波罗1号”至“阿波罗5号”宇宙飞船的任务是完成准备飞行工作。1968年4月4日,不载人的“阿波罗6号”进入地球轨道;同年10月11~22日,“阿波罗7号”载着三名宇航员绕地飞行163圈,历时26小时9分,验证了“阿波罗”飞船载人的能力;同年12月21~27日,“阿波罗8号”载着三名字航员第一次飞到距月球112千米的高度,巡视月面及其着陆点周围环境,并从的月轨道上拍回了地球电视图片,之后返回地球,溅落在太平洋夏威夷附近海面上;1969年3月3~13日,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9号”第一次绕地球飞行,试验“阿波萝”的指令舱和服务舱,评价月球舱,是一次地球轨道的登月预演;同年5月18~26日,“阿波罗10号”带着三名宇航员飞到离月面15千米的上空,进行会合、对接、分离,以及返回地球飞行。1969年7月16日,美国向全世界宣布:1969年7月的日,载着三名宇航员的“阿波罗11号”(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月球舱驾驶员埃德温。奥尔德林,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将进行首次登月活动。
“阿波罗”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土星5号”火箭发射场建设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一度改称肯尼迪角,1973年又恢复原名)附近的梅里特岛。那里占地大约385平方千米,1962年夏天开始在那里建设宇宙中心。建筑和设施分工场地区和发射地区两部分。在工场地区以中央本部为主,有“阿波罗”飞船的组装和检查工场,折叠降落伞并进行实验的大楼,机械类检查工场,振动实验工场。此外还有宇航员的居住设施以及邮局、消防署、医院、加油站、直升飞机场等,全部共有50多个建筑物。在发射地区有垂直组装工场(把“土星5号”火箭垂直地立起组装)、发射控制中心、发射台等。这个中心完成后,最初的“土星5号”。火箭是在1967年11月9日发射的,接着又发射了不载人的2号机,1968年12月21日发射了3号机,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往环绕月球的轨道。这三名宇航员是博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宇宙飞船就是“阿波罗8号”,登月舱当时还没有完成,所以只使用指令舱和服务舱。
关于这次飞行,英国焦德尔班克射电天文台的一个科学家事先认为:“这完全是愚蠢的行为,三名宇航员也许永远不能返回地面。”对于这次飞行的安全性持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但是美国仍然决定把这艘宇宙飞船送到月球附近。
这次飞行极为顺利,发射以后55小时39分钟,“阿波罗8号”到达距离月球62000千米的地方,进入月球引力范围。逆喷射也获得成功,宇宙飞船在发射以后矽小时12分钟进入环绕月球轨道。
三名宇航员通过电视向地球转播月面情况。洛弗尔报告说:“月球几乎是灰色的。可以看到烧石膏或浓灰色的砂石。环形山的所有棱角都被去掉,变成圆的。朗格林诺斯是非常大的环形山,在中心有圆锥形的山。环形山的内壁呈阶梯状,从上到下有六七个阶梯,……”
“阿波罗8号”在环绕月球第三圈以后修正了自己的轨道,近月点111.2千米,远月点114.8千米,后来又接近到距离月球100千米的地方。
环绕月球10圈以后,“阿波罗8号”服务舱的主发动机发动,飞船进入归还地球的轨道,接近地球。
宇航员安德斯说:“这是幻想的旅行。而且完全是用帆船旅行的人所感受的心情。旅行结束,返回母港和返回家乡的那种幸福感完全交织在一起。”“阿波罗8号”结束了146小时刃分钟的飞行,1968年12月27日平安地在中部太平洋的预定海域溅落。
接着1969年3月3日发射了“阿波罗9号”。这次飞行的目的是在环绕地球的卫星轨道上测试刚刚完成的登月舱。参加飞行的三名宇航员是麦克迪维特、斯科特和旋韦卡特。飞船进入轨道以后,麦克迪维特、施韦卡特从指令舱移人登月舱。登月舱在6小时20分钟的时间里离开指令舱,作单独飞行,并作了姿势控制火箭和下降用火箭的喷射试验。这时,斯科特穿上月面用的宇宙服,进行宇宙游泳;确认宇宙服的性能。随后,开动登月舱上升用的火箭,飞近母船并和它对接。
首次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
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宇航中心。
1996年7月16日。拂晓前,三名宇航员正在酣睡。在飞行前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受到了严密的警戒,倒不是怕人暗算,而是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和传染上疾病,任何可能传染给他们疾病的人都不准接触。为了准备这次飞行,他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离开地球前,可得让他们美美地睡上一觉。
灰白色的天幕下,39号A发射台上,矗立着一柄刺向苍天的利箭——高达110米的“土星五号”和“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冯·布劳恩带领一大群科学家、工程师连夜进行着起飞的最后一次检查,一切都非常令人满意。
美国东部时间4点整,三名宇航员被叫醒,医生最后一次为他们作了身体检查。用过早餐后,别人帮他们穿上厚厚的宇宙服,乘专车来到了发射场地。透过头盔,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微笑。宇航员通过升降机被提升到98米的高度,依次进入到“阿波罗”11的指令舱中。
地面勤务塔迅速地向火箭灌注液体推进剂;发射前的倒计数告诉人们,距离火箭发射还有多少时间:(“3小时……2小时10分……1小时30分……”,地面指挥中心不停地报着数。在最后1小时里,要求报出每秒数。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哪一秒应该干什么事,到哪一秒结束。
宇航员爬进指令舱后,半躺半坐地固定在座位上。此刻,在飞船几千米范围内,只有宇航员和少数一些地面勤务人员。这最后的时刻是非常危险的,火箭里填充了5000万升高效的燃料,任何一点火焰都可能导致不可想象的事故。为了预防万一,还设计了一条逃生之路,宇航员可以通过一条长长的管子进入火箭下边的一个深洞里。但是,实际上是几乎没有时间到达那个深洞的。
倒计数在不停地数着,“44分……40分10秒……40分”。通往“阿波罗”11的人口已经锁上,宇航员与世隔绝了。
在发射场外的海边,100多万人早巳从帐篷中出来了。他们是从世界和美国各地专程来看“阿波罗”11发射的,这里还有3000多名记者。当太阳升起时,他们点起无数炉火做起早饭来,炉火、炊烟、彩霞、人群、青山、绿树,构成了一幅绚丽的风景画。
与此同时,远在1400多千米之外的休斯敦控制中心,几百人的眼睛盯着仪表。通过电视屏幕,他们可以及时发现飞船里任何二点错误或事故的迹象。这些复杂的控制工作由5台大型计算机来进行,它们随时存储有关宇航中的数据资料,并立即进行处理,发出纠正毛病的指令。这些控制人员头脑敏锐,技术熟练,可以对付任何棘手的问题。宇航员对他们是十分信赖的。
指令舱里,三名宇航员为起飞前的准备而紧张地忙碌着。“一切良好,准备起飞!”随着宇航员这简单的报告,地面也立即回报,“一切顺利,准备起飞!”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对此极为高兴,他立即答复说:“非常感谢,我们知道这将是一次满有把握的飞行!”
发射场上,阳光灿烂,盛夏的阳光照在大地上,人们完全忘了这一切。100多万人屏住气,静静地等待着起飞的一刹那,而世界各地几亿人在电视机前也在全神贯注地等待着。
起飞前10秒。水倾注进环绕“阿波罗”的深井里,一旦发生爆炸,这些水将把火焰控制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
起飞前8秒。“土星五号”火箭的第一级火箭的5台发动机点火,炽热的火焰立即从火箭中喷射出来。这火焰是那么亮以至人的眼睛无法忍受,这火焰是那么亮,它使周围的世界都变暗了。尖利的轰鸣伴随着蒸腾而起的烟雾进发出来,轰鸣声一声接一声,震耳欲聋,令人心颤……
最后2秒。
发动机的声音越来越大,传到几千米之外,这时每秒要燃烧4000多千克的燃料。
9点32分整。
飞船的最后一个控制开关打开,一个瞬息之间的暂停之后,近3000吨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慢慢地升人天空。当它飞到大西洋上空时,成百万人的眼睛也跟着转了过去。人们欢呼着、跳跃着,庆贺发射成功。海岸边的儿童用大写字母在沙滩上写下“好运气”这几个字,表达他们的良好祝愿。也许宇航员在对地球说“再见”时能看到这个贺词吧!
起飞时间一到,就由倒计数变为正计数了。起飞2分30秒后,“阿波罗”11号以每秒3.13千米的速度向上爬升。飞船继续加速爬升,当飞船飞到距地球64千米韵高空时,“土星”五号的第一级火箭“弹尽粮绝”,告别飞船坠落了。几分钟后,当第二级火箭把飞船送人到160千米的高空时,它自己也坠落了。当第三级火箭点火后,飞船很快就接近了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随之进入了地球轨道。这时发动机暂时熄火待命。
“真棒!”阿姆斯特朗向地面控制中心说,显然他们对这次远航的良好开端格外高兴。到了这个时候,宇航员可以取下头盔舒服一下了。在脱离地球轨道前,有大量工作等着他们,“阿波罗”的每一部份都得仔细检查,在这一过程中,地面中心和宇航员之间频繁传递着消息和各项指令。
3小时后,“阿波罗11号”彻底检查完毕。”一切正常!”对此,宇航员和地面控制中心都表示满意。这样,地面控制中心同意“阿波罗11号”改变方向,脱离地球轨道,开始向月球进发。当然,此时他们不能正对着月球飞,因为月球是不停地转动着的,飞船飞到月球要3天。如果现在就对准月球,那么3天后就不知要落到哪里了。因此,宇航员所选择的方向必须是3天以后月球所在的位置,这也就是他们要降落的方位。随着地面的指令,第三级火箭又一次点火,飞船转动着脱离了地球轨道,随后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时飞船已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地球引力已经对它无能为力了。带着人类的希望,宇航员沿着一条准确的路线,向月球飞去。
5小时后,宇航员把耗尽燃料的第三级火箭和登月舱蒙皮一起甩到宇宙空间。在此之前,母舱(指令舱与服务舱合在一起的称呼)与第三级火箭分离,并转体180°,准备与登月舱对接。我们知道,发射飞船的时候,指令舱是位于最上面的,因为这是最安全的位置,它上面还有救生火箭,一旦出事可以靠它把指令舱带走。可是登月的时候,就得把登月舱放在前面了,以便宇航员通过指令舱与登月舱之间的通道进入登月舱。完成了掉头对接工作之后,宇航员颇有兴味地观赏着漆黑的宇宙空间,甚至还有闲暇为登月舱和母舱分别起了名字,前者叫“鹰”,后者叫“哥伦比亚”。你们还记得,凡尔纳的那部小说中,那个大炮弹的名字也叫“哥伦比亚”。
宇航生活是严格按照预先规定的时间表进行的。有时为了稍稍调整一下航向,他们就把“哥伦比亚”的发动机开动起来。为了使飞船的各个部份都均匀地承受太阳的“关怀”,有时还得人为地控制飞船,慢慢地向前滚动着飞行。地球上的电视屏幕可以看到这一切,然而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宇航员在舱内的活动。
宇航员在舷窗口凭窗远望,饶有兴致地描述着下面的景色。整个南美洲一目了然。绿色的不列颠岛尽收眼底,褐色的非洲沙漠映衬着深蓝的大海,那明亮的一条显然是正在升起的太阳光带。宇航员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雨云的形成,于是他们告诉休斯敦,一场倾盆大雨就要降临,请快做好准备。
看得出宇航员很喜欢失重状态,特别愿意在舱内飘浮。为了让“家乡:的观众也分享这种乐趣,他们常常表演他们“自编自演”的失重“舞蹈”。柯林斯是这样描述飞船内的生活的,“我们的确有一个幸福的家,这儿为我们三个人提供了许多‘房间’,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找到一个最喜欢的角落坐下、躺下。如果你飘浮累了的话,就可以在某一个角落休息一下,而这似乎更象个‘家’,”在飞船里,宇航员就是这样“到处为家。”
电视上展现了宇航员就餐的情形。这时候宇航员吃的还是“管子食品”。吃的时候用喷水枪把水打入管子或小袋里,当水与食物挤到均匀混合时,就可以进餐了。散的食物必须装进袋里,以保持舱内的清洁。电视还显示出宇航员睡觉的情形,他们看来睡眠状态良好,常常一睡就是七八个小时,地面控制中心的仪器显示出他们的心脏功能正常。三个人谁也没有忧虑,他们有许多工作要做,照顾仪器,听地面的指令,收地面来的新闻消息,忙得他们简直没时间忧虑了。
发射后的第三天中午12点,飞船进入了月球的引力范围之内。良机不可错过,趁飞船还没有进入月球轨道之前,宇航员们又一次饱览了遥远的天边的地球风光:地球不过是蓝色天空中一颗明亮的小球而已,它那奇妙的光使宇航员感到惊异。“地球光”比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光亮多了,因此,宇航员完全可以借“地球光”作一切准备。然而,此劾呈现在宇航员面前的月球却是硕大无比的,“如此妙不可言的月球景色,真值得花钱来一趟”,宇航员们赞叹地说。
准备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宇航员必须重新穿上宇宙服(飞行途中他们可以穿比较舒服的宇航服)。电视摄像机又开始工作,向地球上的观众播映宇航员们的工作情况。为了保持绕月球飞行的正确姿态,飞船上的发动机向前方喷出气体,同时还可以减速。当“阿波罗”飞船绕到月球背面的时候,无线电联络中断了。这是一段令人焦急的时候,因为在这期间,地面控制中心无法对飞船进行指挥,只好凭宇航员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了。
转入月球背面之后,宇航员改变了飞船的航向。在休斯敦地面中心里,呈现着死一般地寂静。半个多小时内,没有人知道这次危险的行动是否会成功。这半小时对地球上的人们来说,真可以说是“度时如年”了,这个时候,他们不是用分,而是用秒在计算着、等待着。35分钟后,休斯敦地面中心终于按时听到了阿姆斯特朗响亮而清晰的声音;“正确,好!”“阿波罗”飞船顺利进入了月球的等待轨道。休斯敦仔细地听着他们的报告,随后命令他们准备登月。
登月之前,还要使“哥伦比亚”与“鹰”分离。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舱“鹰”的驾驶员奥尔德林通过通道爬进了登月舱“鹰”中,并随手锁上了舱门。以后“哥伦比亚”就要由柯林斯单独控制了。三个人用5个小时的时间再一次详细检查了每一部设备和仪器。当飞船再一次飞到月球背面的时候,又一个宇航动作即将完成,“鹰”与“哥伦比亚”就要一分为二。当飞船从月球那边绕过来时,柯林斯操纵分离手柄,两舱分离成功。无线电话传来阿姆斯特朗兴奋的声音:“‘鹰’展开翅膀了!”
“鹰”处在向月球降落的斜线上,而“哥伦比亚”则在等待轨道上继续飞行,等待着“鹰”登月后返回。
摆在两位宇航员面前还有两种选择,他们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或者按计划实现月球着陆,或者由于航线不象原来探测的那么理想,不适于登陆,仍然可以返回“哥伦比亚”。但是,“鹰”的两名驾驶员不赞成那种半途而废的作法,还没有前进,怎么就想着后退?他们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又仔细检查了“鹰”的每一部份之后,果断地按下了降落电钮。下降火箭向着月面方向排气,以减小降落速度,两名宇航员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仪表。休斯敦方向也仔细地看着电视并通过计算机,向他们报告技术数据,下达指令。
“高度14000米……,10000米……3000米……1000米,……”月球与地球之间频繁交换着消息。休斯敦命令:“开始登月!”。“鹰”按照指令做好登月前的一切准备。忽然,阿姆斯特朗看到月面大地上到处是巨大的岩石,这对那长着娇嫩“皮肤”的“鹰”来说,可不是个好的降落地点。于是,阿姆斯特朗做了一些调整,以避开这些岩石。然而下降到距地面150米处上空时,他意识到处在危险之中了,原来他们飞进一个巨石环抱的环形山口中。这时仪器已不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着陆地点了,只有靠飞行员的良好技术,“鹰”才能飞到平坦的地方。
宇航员看到不远处有一块平坦的地方,于是他们把速度降低到每秒2米……0.7米……0.巧米……高度由22米……5米……9米……然而到了这个地步,宇航员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安全下降。如果下降角度不对,登月舱一只脚折断,那么他们就不能从月球起飞,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令人心焦的几秒钟过后,“绿灯亮了!”一声响亮的报告打破了休斯敦地面中心的寂静,当“鹰”的四只长脚稳稳地接触到月球地面的时候,阿姆斯特朗向地球发出了这样的报告。接着他又继续报告说:“‘鹰’已着陆”;远在几十万千米外的地球上,听众们如释重负地长嘘了一口气。
1969年7月21日16时17分,登月的梦幻终于成了现实。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这是人类征服宇宙的胜利。空间技术的先驱者们地下有知,也会由衷地感谢这一代人的。
在休斯敦控制中心,在世界各地,数不清的笑脸注视着电视屏幕。当“鹰”收到休斯敦的贺电后,阿姆斯特朗以特有的方式答谢说:“有两个人在月球上!”此刻啊,两个人代表了整个人类!但是,绕月球飞行的柯林斯则补充说:“别忘了,还有一个人在指令舱里!”
坐在“鹰”里的两名宇航员转动头盔;向舷窗外望去。没有月亮女神,没有青山秀水,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灰色世界,到处是巨大的坑穴和大块岩石。要看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不能为此耽误时间了,工作程序不允许这样。宇航员开始就餐,这是人类到达月球的第一顿饭,饭是很简单的。按照原定的计划,就餐后宇航员应该睡一觉,以解除长途旅行的疲劳。但是,两位宇航员急于亲眼见一见另一个世界,他们要求提前行动。休斯敦审慎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两名宇航员穿上了舱外宇宙服,虽然衣服很重,但是这点份量在月球上算不了什么。
经过周密的准备,登月6小时后,“鹰”的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到了舱门口,站到了舷梯的最高一层上,自动摄影机开始工作。电视屏幕上很快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衣服”臃肿的人笨手笨脚地侧身爬下阶梯,在黑漆漆的大地上,人象一个灰色的影子。当他爬到梯底时,传来了一个清晰的声音,“‘鹰’的脚插进月球灰里约二三英寸(1英寸=2.54厘米),月球灰象是细微的砂粒”,接着他又说:“我走出登月舱了!”这是阿姆斯特朗。随着话音,阿姆斯特朗抬起左脚,第一次接触到月球的土地。
历史上可曾有过什么人,他迈出的一步,受到几亿人如此关注的吗?阿妈斯特朗以哲学家的语言说道;“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可是对于全人类来说,这却是一次飞跃”。
阿姆斯特朗迈开双腿,小心翼翼地前进了,随着这一步的迈出,一些科学家的担忧可以解除了。原来认为,月面布满了厚厚的火山灰层,可是他并没有深陷在月球灰尘中,四处走动并不困难。尽管在“鹰”的暗影下比较黑,他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围的一切。休斯敦控制中心里的医生们注意观察着他的行动,看不出这位宇航员有任何病态的反应。
环视了一下四周的情况之后,阿姆斯特朗开始用摄影机拍照,他打算把更多的照片带回地球。可是,休斯敦的控制人员有些着急了,不得不一再催促他赶快收集月球岩石标本。各国的科学家希望得到一些月球岩石标本来研究,而这要取决于宇航员们的行动。因此,他们担心阿姆斯特朗一旦发生意外,被迫离开月球的话,匆忙之间可能把收集月球岩石的事情置之脑后。但是,阿姆斯特朗有充分的时间干这件事,他采集了一块岩石,谨慎地把它放在特制的口袋里。
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后18分钟,“鹰”号的驾驶员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的大地。他的第一句话是“太好了,太好了!”也许这简单的句子最能表达此时此地此人的心情了。当这两位宇航员开始走的时候,感到难以保持平衡,像喝醉酒的人一样,头重脚轻。后来他们逐渐就习惯了,学会了在月面上象电影慢镜头那样飘浮地行走。他们的下一个行动是把一块金属牌竖立在月球大地上。站立在这块牌子前面,他们俩默念着上面的一行字:
“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
拜访月球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很紧张的。随后他们仔细地检查了“鹰”,看它是否在着陆中受到损坏,结果是“鹰”丝毫没被损坏。
为了进行科学实验,他们从“鹰”里搬出了一些仪器,主要有“地震仪”、“激光反射器”。正是通过这些仪器,在“阿波罗”11返回地球后,科学家能得到月球上的重要资料。
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共活动了两个半小时。在这期间,指令长负责收集岩石,奥尔德林用摄影机拍摄月球景色。在最后的几分钟里,他们紧张地工作,把在月球上采集的每样东西都塞到背上的袋子里,然后奥尔德林拖着袋子爬回“鹰”里。为了减轻起飞的重量,他们抛弃了一些曾经在月球上使用过的宝贵的仪器。做完这一切之后,两名宇航员显得疲惫不堪了。爬回“鹰”号后,他们按照规定的程序,屹了第二顿饭后开始睡觉。唉,地方太小了,两位宇航员只好委屈一下了,指令长坐到发动机盖上,而驾驶员奥尔德林躺到了地板上。
两名地球使者在异乡的土地上进入了梦境,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柯林斯,依然驾驶着“哥伦比亚”在月球轨道上飞行着。
在月球上起飞是这次航行中最令人焦急的时刻之一。“鹰”起飞的动力只有一台小功率的发动机,一旦发动机出了毛病;哪怕是一个锁片松动,一个销子有点缺陷,都可能导致起飞失败。如果那样,两名宇航员则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怎么起飞呢?“鹰”的下半段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发射台,上半段的火箭发动机点火起飞,把“鹰”推上天。随着休斯敦的起飞指令,宇航员向活动了22小时的月球告别。阿姆斯特朗又开始倒计数,“5……3……1……0”“起飞!”发动机点火,“鹰”开始升人高空。上升段的火箭寿命只有7分钟,它必须在燃料耗尽前把“鹰”送人月球轨道。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鹰”在顺利上升,越升越高。不到7分钟,休斯敦收到了阿姆斯特朗的报告:“‘鹰’已平安进入轨道”,地面立即回答:“全世界为你们骄傲!”
“鹰”飞行了19000千米后,逐渐追上了母舱“哥伦比亚”号。不久,“哥伦比亚”和“鹰”一起消失在月球的后面,并逐渐向一起靠拢。当它们再次出现时,人们看到,“哥伦比亚”和“鹰”是并排前进的。柯林斯聚精会神地操纵着“哥伦比亚”,慢慢地向“鹰”靠近,再靠近,“哥伦比亚”和“鹰”稳稳地对接到一起了。三位宇航员那悬着的心还未来得及放下,飞船忽然无规则地旋转起来,越转越快,尽管宇航员奋力操纵,飞船仍然以逐渐增大的速度旋转着。为了重新控制飞船,宇航员点燃了服务舱里的几枚制动火箭。这样,才使飞船稳定下来,开始有了控制地旋转。这匹“野马”的缰绳,终于又操纵在驭手们手中了。
“阿波罗11”稳定下来后,“哥伦比亚”和“鹰”之间的通道打开了。在回到母舱之前,宇航员必须抖掉身上的任何一点月球灰尘。整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把设备和身上打扫干净,谁知道月球上有没有危险的疾病,月球灰尘会不会带来疾病呢?这一切进行完毕之后,两个宇航员迫不及特地爬回母舱。柯林斯以“地球人”的资格迎接了这两位,“地球特使”。看到了这熟悉的“家”之后,阿姆斯特朗感慨地说。“找个地方坐一下可真舒服啊!”面柯林斯在故友重逢后则由衷地说:“有了伙伴可真叫人高兴啊!”至此,三个亲密的伙伴又在一起了。
现在,已经不需要“鹰”了,它已经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宇航员使。鹰”与母舱分离,把它孤零零地甩到绕月球轨道上,这一来,它真的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鹰”了。
“阿波罗”一踏上了返回地球的归途,轻装后的飞船又一次点火发动。宇航员这时可以放松一下,休息休息,吃点饭,聊聊天,以驱除旅途的疲劳。返航途中,宇航员按计划睡了十个小时。一觉醒来,他们又开始了那有规律的生活:工作、吃饭、向地面报告、休息;他们当然也不会忘记向制造这艘飞船的人们致谢,对这次圆满的飞行,他们极为满意。的确,任何一点毛病都可以毁灭他们,一个有缺陷的、微不足道的元件都会导致“阿波罗”整个登月计划的失败。
飞行60小时后,“阿波罗11号”接近地球,他们甩掉了服务舱而乘指令舱重返地球。发射“阿波罗11号”时,连火箭在内近3000吨,而返回时只有5吨多的指令舱。宇航员调整飞船的姿势,使指令舱那锥形的底部迎着大气层,沿着一条准确的路线向太平洋减速下降。再入速度和角度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准确计算的。在整个发射计划中,飞船的回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时间。进入大气层后,“阿波罗11号”与休斯敦控制中心的无线电联系中断,“阿波罗11号”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了。地球上无法对飞船进行任何有效的指挥,他们只能在心中暗暗祝愿着一切顺利。
在飞船返航的同时,地球上正为他们的溅落进行着周密的梅上营救准备工作;9000人分乘9条船和50多架飞机,准备从海上进行打捞和救生。一艘特大的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海域巡弋,等待着飞船的溅落。
当太阳在太平洋上空升起的时候,海面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火球,“阿波罗11号”驾着一片火返回了。这是飞船与空气摩擦造成的。过了一会儿,指令舱的前端打开,弹出了三个巨大的降落伞,空气顿时鼓满降落伞,拽住了急剧下降的飞船。7月34日中午12时50分30秒,“阿波罗11号”经过近100万千米的长途跋涉,比预定时间晚十秒钟,慢慢地落到海面上。
“大黄蜂”号立即赶到溅落地点,从舰上起飞的两架直升飞机把潜水员投入海中。潜水员在指令舱下拴好绳索,拉下了降落伞收拾利索。“阿波罗”浮上来后,一名潜水员打开舱门,递给三名宇航员每人一套防菌衣,这是避免疾病从月球带回地球的第一个措施,而第一个接触到宇航员的人也必须淋浴干净。一切进行完毕后,三名字航员乘直升飞机到了航空母舰上。一下飞机,他们就被医生带到一个防菌隔离车中,防止任何人接触他们,这是防菌的第二个措施。还真够严格的,连总统尼克松也不能例外,只能隔着玻璃窗发表欢迎词。第三个措施是,在以后的半个月中,对他们继续隔离,直到确实证明他们没有把未知的细菌带回地球,这才允许他们回家与亲人们团聚。
人类第一次登月旅行,经过了195个小时的空间飞行,付出了3.5亿美元的代价,第一次不仅使用仪器,而且用人类的手、脚、眼睛等器官,实地考察了月球。这一行动,作为人类开发宇宙的光辉一页载人了史册。
第二次载人登月的“阿波罗飞2号”
“阿波罗11号”登月后仅仅四个月,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12号”,载着指令长查尔兹·康拉德,指令舱驾驶员理查德·戈登,登月舱驾驶员阿朗·比恩,于1969年11月14日从肯尼迪空间中心起飞,再次出访“月宫”。
飞船在雷鸣般巨响中徐徐升起,首先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然后奔向“静海”的对面,月球的最大低地——“风暴洋”。
“阿波罗12号”与“阿波罗11号”相比,它所走的道路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开辟了一条新航线,“阿波罗11号”采用的是所谓自由归还轨道;飞船一旦进入这种轨道,转到月球背面,就可以返回地球附近。而“阿波罗12号”采用的是所谓混合孰道。这种轨道不仅是一条捷径,而且从一开始就进入低高度的月球轨道,它不像“阿波罗11号”那样有返回地球的危险,同时,采用这条飞行路线既可以节省水箭的燃料,又可以更准确地着陆。因此以后访问月球的“阿波罗”,都采用了这种混合轨道。
18日上午1时32分46秒,“阿波罗12号”飞到月球背面,1时51分18秒服务舱的主火箭喷射,进入近月点116千米,远月点313千米的轨道,旋转3周之后,将轨道修正为远月点123千米,近月点100千米的轨道。随后由于受月球特殊重力区的影响,轨道成了高度为110千米的圆形。
19日上午1时54分29秒,登月舱在“风暴洋”的南纬2.99度,西经23.4度登陆。这个地点距离1967年4月19日在月面软着陆的无人探测器“勘测者3号”只有180米。成功地进行了“精确定但着陆”
康拉德和比恩来到月球,曾两次四下活动;他们取下“勘测都号”的电视摄象机,采集月面岩石,并装置了包括磁力计、离子检测器、月球大气检测器、太阳风分光计、尘埃检测器以及月震仪共6种仪器,价值2500万美元的核动力科学实验站,其观测结果由中央站收集并传送给地球。自“阿波罗12号”以后,每次登月考察都建立了核动力实验站。因此月球上这种实验站共有5座。
“阿波罗12号”完成了预定的任务,24日下午4时58分,宇航员乘着指令舱降落在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以东大约750千米的海面上。
“阿波罗13号”历险记
“阿波罗13号”是1970年4月11日启程的。它的主人是指令长詹姆斯·洛弗尔,指令舱驾驶员约翰·斯威加特,登月舱驾驶员弗莱德·海斯。预定的着陆点是直径为80千米的弗拉·摩洛环形山北侧高地。计划在那里获取山岳地带的样品。用“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残骸轰击月面;从面造成比登月舱上升段轰击月面大10倍的人工月震。此外,还要用电动钻头在“月宫”挖一个3米深舶洞穴。
出乎意料的是,13日下午10时7分,飞船飞到距离地球328000千米、距离月宫印000千米的地方时,服务舱的氧气,箱突然砰的一声发生了爆炸。于是,洛弗尔指令长立刻向休斯敦地面控制中心发出紧急报告:“喂,休斯敦,危险纳事态发生!”控制中心顿时陷入极度紧张之中。
飞船的三组燃料电池,其中有两组立刻报废,另一组的电压也在下降。2号氧气箱爆炸50秒后,1号氧气箱也开始逸出氧气。14日上午零时20分,飞船开始异常旋转,姿态失去控制,至此,“阿波罗”13号已经别无选择,只有变探险的飞行为死里逃生的航程了。14日上午1时13分,宇航局当机立断,决定放弃登月。
这时飞船的“病态”是:服务舱的氧气和电力供应中断了,指令舱中的电力和氧气也即将耗尽。现在只QD依靠登月舱的发动机、电源和水飞回地球孔登月舱有六个银锌氧化物蓄电池和19千克的氧气。舱内没有座位,而且只有两个人的空间,因此,洛弗尔和海斯乘坐登月舱,而斯威加特留在指令舱中,继续与地面联系。“阿波罗13号”绕到月球背面时,尽管宇航员不失时机地启动了登月舱下降用的火箭,但还是在长达四分半钟之后,飞船才逸出了混合轨道,进入自由归还轨道。
这时飞船还没有脱离危险,它还必须闯过最后弓道难关,再人地球大气层。4月17日上午零时15分,发生爆炸的服务舱与飞船分离了,这时,只有这时,宇航员才看到了服务舱损坏的悲惨景况,它的一边完全炸光。洛弗尔和海斯稍事目睹之后,就爬回指令舱,并抛弃了他们的救命“恩人”——登月舱。
17日上午1时7分,指令舱终于在克服了最后的困难之后,溅落在太平洋萨摩亚群岛东南的海平面上,洛弗尔等三名英雄宇航员总算死里逃生了。
“阿波罗14号”登月考察月球丘陵地带
鉴于“阿波罗13号”悲惨的遭迪,“阿波罗14号”的发射延期三个多月。宇航局拨款1500万美元,对指令一服务舱系统进行改进,以便严格防止类似事件再度重演。在实施了许多改进措施之后,1971年1月31日“阿波罗14号”载着指令长阿朗·谢波德,指令舱驾驶员斯丘阿特·罗塞,登月舱驾驶员埃德迦·米切尔,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空间中心又出访月球了。
这次出访的地点,最初是定在“静海”的利特罗环形山,后来改为“阿波罗13号”飞船的预定登陆点弗拉·摩洛高地以北大约50千米的丘陵地带。这次出访的主要目的,是从月球陆地获取最古老的岩石样品。
“阿波罗14号”经过几天安全飞行,于2月4日上午3时1分来到了月球背面,它初期的绕月轨道星远月点315千米,近月点105千米的椭圆,前面乔绍过的“阿波罗11号”、“阿波罗12号”,就是从这种初期轨道改正为高110千米的圆形轨道,然后才在月球着陆的。而“阿波罗14号”则是把这种初期轨道进一步变为远月点107千米,近月点17.7千米的低轨道,从这种轨道上实现了最终的着陆。这种着陆法更进一步提高了着陆位置的精确度。2月5日上午4时18分,登月舱降落在弗拉·摩洛高地的南纬3度29分,西经17度30分的地方,比预定目标只差100米。
飞船着陆时,太阳已经很低了,宇航员登上月球拖出了长长的影子,他们不顾长途跋涉疲劳,很快完成了月面样品的紧急采集,接着从登月舱放下折叠的铝制手推车,这是两轮式手推车,重9千克,载重量大约55千克,诸如月球手工具工作台,彩色电视摄象机、岩土样品袋、备用胶卷等,都可以放在车子上。在这以前,月球样品的采集,科学仪器的搬运,全靠宇航员来完成。从“阿波罗14号”开始,宇航员得心应手的运输工具——“月球车”登场了。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按照事先计划的出访项目,一一得到了兑现,并用火药成功地做了人造月震的试验。
2月9日下午5时5分,“阿波罗14号”返回故里,宣告四访月球的圆满成功。
带自动月球车的“阿波罗15号”
载着指令长代比德·斯科特,指令舱驾驶员阿尔弗莱德·沃登,登月舱驾驭员詹姆斯·欧文的“阿波罗15号”,于1971年7月26.日上午9时34分五访月球而去。
这次出访的目的地在、“雨海”东南,高度为,4000米的亚平宁山脉和深360米,宽800米的哈利德峡谷之间。它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山脉绵延,沟壑满布的险要地带为降落点,是为了扩大前几次的考察成果,进而探知月:球峡谷地带的奥秘《为了圆满地完成这次艰难的考察任务,科学家们为宇航员特别研制了“万能”的月球车——“遨游1号”。
“邀游1号”不愧为精心设计的佳作,它能经得住月球上严酷环境的考验。这是一辆长约3米、宽约1.8米、重为209千克的小型车子,它以两个36伏的银锌蓄电池为动力,每小时可以跑16千米,最远可以跑到91.2千米的距离。它像越野车一样,四个前后轮子都受动力驱动,而且前后左右都可以转动自如,开动起来轻巧灵便。它可以越过高25厘米的障碍物、宽50厘米的沟壑,还能够登上倾斜度为25°的斜坡。
“邀游1号”曾三度奔驰在月球上,总计行程达28千米,是“阿波罗14号”手推车行程的8.5倍;采集到月球样品77.4千克,是“阿波罗14号”所采月球样品的1.8倍。可见,这次考察即使到此收场,也已经是硕果累累了。但它没以此为满足,而是又来了个锦上添花!为了测量有关月球辐射、太阳风、月球重力和磁场等数据,耳月4日下午2时14分,“阿波罗。15号”特别向月球发射了一颗重36千克,高78厘米,直径36厘米的六面体形小卫星,这颗小卫星可以绕月球运转一年,并把测量结果传送给地面站。
“阿波罗15号”的“分身法”大获成功,自然博得了人们的喝彩。
8月5日上午9时31分,当飞船飞回到距离地球32万千米的地方,指令舱驾驶员沃登走出飞船,在宇宙太空飘飘荡荡、悠悠乎乎,“漫步”了20分钟。人们把这种精彩的表演称为“宇宙游泳”。尤其使人拍案叫绝的是,沃登不仅作了“宇宙游泳”,他还成功地从服务舱的仓库里取回了胶卷,这是在母船环绕月球飞行时,拍摄的月面照片,底片总计长达2.5千米。
“阿波罗15号”进展顾利,屡建功勋,它在告别我们地球12天之后,于8月7日下午4时46分满载归来,在夏威夷以北大约530千米的海面上,高兴地等待打捞呢!
战胜险阻登陆高地的“阿波罗16号”
为了尽快认识月球的全貌,探讨尚待揭穿的哑谜,美国宇航局以凯伊里高地为目标,在1972年4月16日下午1时54分,又发射了“阿波罗16号”。
“阿波罗16号”与“阿波罗15号”相比,真是个“不幸儿”,它在飞行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它甚至还是“带病”出征的呢!
在发射前就发现“土星5号”火箭仪器舱的备用陀螺仪失灵,这当然是令人不安的。真是祸不单行,在飞行中登月舱薄铝外壳的耐热漆不幸脱落了,于是它从二个舱孔里冒出了褐色碎片流,地面指挥人员认为这可能是装氧、氢或水的箱子漏了,因此,“啊波罗13号”不幸的阴影又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了。更使人提心吊胆的是,在登月舱脱离指令舱向月球着陆前25分钟,指令舱备用的导航系统发生毛病,这个毛病将直接影响登月舱从月球起飞后,再与指令舱准确的会合。因此,休斯敦指挥中心甚至想中止登月。令人庆幸的是,这重重障碍均被排除,并于4月20日下午10时23分,平安地降落在预定的着陆地——凯伊里高地。这个时间尽管比预定的时间晚了6个小时,但这个胜利更加令人钦佩!
“阿波罗”16号也在月球上设立了核动力科学实验站。这样,在测量月震方面,它与“阿波罗12号”、“阿波罗14号”、“阿波罗15号”。分别在“风暴洋”、弗拉·摩洛高地和哈利德峡谷安设的月震计,组成了有效的四点观测网。在测量磁场方面则形成了凯伊里高地、哈利德峡谷以及“风暴洋”为基地的三角观测网。
“阿波罗16号”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它破天荒第一次从几亿年以来都照不到太阳光的地带,采集了宝贵的土壤和岩石样昂。因此,我们要对出访月球的指令长约翰·扬,指令舱驾驶员托马斯·马丁利和登月舱驾驶员查尔逊·杜克表示特别的祝贺!
在返回大地的旅途中,“阿波罗16号”继“阿波罗15号”,之后,又向月球发射了一颗小卫星,马丁利也在飞船之外作,了精彩的“宇宙游泳”表演,重复了沃登所作的事情。
屡遭灾难,然而战功显赫的“阿波罗16号”,在出征11天之后,于4月,27日下午3时44。分凯旋归来,溅落在夏威夷南方2780千米的海面上,结束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月球旅行。
最后一次登月的“阿波罗17号”
史无前例的阿波罗登月考察计划,是以“阿波罗11号”为开端,以“阿波罗17号”为终结的。如前所述,“阿波罗11号”早已旗开得胜而闻名于世,而“阿波罗17号”所建立的业绩,则更显辉煌。何以见得?有史实为证。
1972年12月7日上午0时32分,“阿波罗17号”从肯尼迪空间中心第一个发射台正式起飞了。“阿波罗11号”也是从这里起飞首先作登月记录的,不过“阿波罗11号”是在早晨起飞,而“阿波罗17号”正值人们酣睡的午夜时分。因此有72个20千瓦的强烈氙灯包围在发射台周围,使得“土星5号”火箭的雄姿,格外引人入胜,使得这次月球飞行更加隆重。
随着轰隆巨响,“阿波罗17号”徐徐上升,直径150米,长670米的火焰柱腾空而起,映红了天;也映红了地,凡是在800千米范围内的人们,都可以欣赏这壮丽的景色!
指令长海军上校尤金塞尔南,曾参加过“双子座9号”、“阿波罗10号”的飞行。指令舱驾驶员海军中校罗纳德·伊文斯,是1966年开始宇航生涯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参加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中,“阿波罗17号”登月舱驾驶员哈利森·施密特,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这就是说,在人们向往的月宫上,已经有了科学家的足迹!
“阿波罗17号”的指令舱,被命名为“阿美利加”,登月舱被命名为“挑战者”。12月11日下午3时54分52秒,载着塞尔南和施密特的“挑战者”,在距离“静海”大约700千米的北纬20度9分41秒,东经30度45分26秒的陶拉斯·利特罗地区着陆了。
这里是高山环绕的复杂地带,举目观看,千姿百态的岩石,竟相林立,太大小小的环形山,蜜密麻麻。这样优美动人的景致,如果出现在我们地球上,那定然会被作为名胜而千古流传。难怪刚一着陆,施密特就情不自禁地向休斯敦指挥中心大声呼叫:“看到这祥的岩石,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时刻。”施密特还兴致勃勃地说,这里真是“地质学家的乐园”。
“阿汉罗17”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请看:它在月球上逗留了74小时59分44秒;考察时间长达23小时军5分钟,活动距离累计是36.1千米;采集到科学冢们渴望的月球样品115千克。凡此种种,在阿波罗登月的一系列考察中,创造了最高纪录。
阿波罗登月计划到“17号”为止告一段落,宇航员们意味深长地在被遗弃在月球的登月舱下降段上,清晰地刻写了这样的纪念文字:“在这里人类结束了第一次月面考察,时间是1972年12月。”如果你有机会亲临月球,可以到那里一游呀!
当“阿波罗17号”告别地球21天13小时51分钟而重返故乡之后,整个阿波罗计划宣告全部胜利结束了。阿波罗登月考察的成功,使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为我们考察月震、探索月球的起源、以及实地开发月球资源等,都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可以毫不夸大地说,阿波罗计划是人类飞行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