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蒸”海水贵如油-逃出“水荒”
海水是诸多水源中资源最丰富、供应最稳定的水源,海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可称之为“取之不竭”,且较少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海水又苦又涩,无法直接饮用,如果海水能够淡化,那该多好。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海水淡化已经变为现实,在一些地方,海水淡化的工厂已经投入运行。
在海水淡化方面,沙特阿拉伯已取得了不少经验。早在1928年,为解决吉达市居民的饮水问题,沙特阿拉伯就在那里建了两套蒸馏设备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尽管当时的设备较为简陋,但找到了解决水源问题的路子。
沙特阿拉伯海水淡化采用的技术是所谓的闪蒸法。这种方法先将海水送入加热设备,加热到150℃,再送到扩容蒸发器,进行降压蒸发处理,使海水变成蒸汽,这些蒸汽被送入冷凝器凝结成水,再在得到的水中加入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或低盐地下水,这样就得到了人们可以饮用的淡水。这一方法因所使用的设备、管道均用铜镍合金制成,所以成本很高,但可一举两得,即在获得淡水的同时,又可利用蒸汽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
沙特阿拉伯大规模进行海水淡化始于60年代。随着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多元化发展计划的实施,水的问题日益严重。为此,沙特阿拉伯政府在60年代初制定了两项计划,即解决严重缺水地区居民饮用水供应的短期计划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在全国建立大型海水淡化厂的长远计划。随后,于1965年成立了海水淡化总公司,全面负责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和实施。沙特阿拉伯海水淡化厂基本上是沿海湾和红海海岸建立的,接近工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而且,各厂之间由管道相连,形成供水网络。80年代初,沙特阿拉伯第一个大型海水淡化联合企业在西部的吉达地区建成投产,不仅解决了西部地区的缺水问题,也解决了全国1/3地区的用电问题。紧接着又在东部的朱拜勒地区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日产淡化水13.18亿升,发电165万千瓦。同时还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直径为1.5米、长为466千米的海水淡化输送管道,将淡化水从东部送到首都利雅得及其附近地区。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沙特的海水淡化工程有了长足的进步,与1970年相比,淡化厂的数量由屈指可数的几个简陋的工厂发展到目前的23个大型的现代化工厂,产量一翻再翻,由1970年日产0.2273亿升淡化水增加到现在的23.64亿升,同时发电3600兆瓦。海水淡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使沙特阿拉伯登上了“海水淡化王国”的宝座。长期令人苦恼的淡水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沙特阿拉伯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就。现在,6个新的采用现代最新技术设备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工厂正在紧张施工,不久即将投入使用,届时沙特阿拉伯淡化厂的总日产水量将达到36.37亿升。
由于沙特阿拉伯基本解决了淡水资源的问题,农业发展非常迅速,耕种面积己达300多万公顷,粮食自给有余,早在1991年,就居世界小麦出口国的第6位。
尽管用闪蒸法进行海水淡化在中东产油国已得到普遍的应用,但是造水的能耗和装置的造价都不能使大多数地区所接受。实际上,用这种办法得到的淡水的价格要比石油的价格贵得多,在这里,真是“水贵如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