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织丝绸之最-中国农业之最

时间:2024-11-11 19:26:04关键词:桑养蚕,丝绸,中国农业之最

种桑养蚕织丝绸之最-中国农业之最

世界上种桑、养蚕、织丝绸最早的国家是我国。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并且传播于世界各国。这是我国先民对世界人民一项卓越的贡献。

种桑养蚕织丝绸之最-中国农业之最

蚕桑生产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

建国后,我国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这说明,我国在4000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生产了。若再往前推,我国考古工作者1926年在比钱山漾遗址年代更早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的蚕茧。

蚕原来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以吃桑叶为生,所以也叫桑蚕。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很多传世的殷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的痕迹或丝断片。经研究得知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

种桑养蚕织丝绸之最-中国农业之最

从河南安阳和山东益都等地的殷墓中,都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说明,蚕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农书《夏小正》中称:“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殷代甲骨文中有关于蚕神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还用牛和养等祭品祭祀蚕神。

为了供给家蚕优质桑叶食用,保证蚕虫健壮成长和蚕丝的质量,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使质量优良的桑叶,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新枝条因吸收了大量水分、养分,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有利于养蚕生产。这也是我国先民的独创。

日本人在19世纪后半叶根据我国古农书《齐民要术》和其他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

种桑养蚕织丝绸之最-中国农业之最

家蚕经历几代长期的饲育和选择,性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形成了各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或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从蚕丝生产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经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养了四眠蚕,并培育出很多新的优良品种。很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蚕自然传种外,在1600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蚕卵,使它延期孵化。因此,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

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季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一异已。”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结果产生了“嘉种”(优良蚕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蚕丝,历来是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古代就有“丝绸之路”通往欧亚各国。现在蚕茧生产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的蚕丝占国际市场上蚕丝贸易总量的70%左右。近几年来,蚕茧生产发展很快,1981年全国产茧698万担,比1980年增长192万担,是建国以来产量最高、增产最多的一年。从1969年起,中国的蚕丝产量超过了日本,居世界首位。1981年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6%。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