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找到瞌睡虫-纳米医学

时间:2024-06-08 10:53:02关键词:纳米技术,找到,瞌睡虫,纳米医学

纳米技术找到瞌睡虫-纳米医学

人困了就要睡觉,但睡觉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人们身上有没有“瞌睡虫”呢?

纳米技术找到瞌睡虫-纳米医学

近年来,由于电脑、示踪原子、电子显微镜等先进技术的使用,“瞌睡虫”似乎已被发现了。科学家们曾做过一种实验,使一只山羊累得筋疲力尽,不让它睡觉,然后取其一些脑髓液,再注入猫、狗或人体中,仅百万分之一克,就能使受试者沉睡几个小时,利用精密的分析方法,得知组成这种睡眠素的成分是二种睡眠肽,被称为S因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瞌睡虫”。另一种实验方法,则把目标选在冬眠动物上。先用人工条件使黄鼠进入冬眠,抽取其血液,注入到活蹦乱跳的田鼠体中,田鼠也马上进入冬眠。科学家深入研究,发现冬眠动物血液中存在三种奇异的微小颗粒,具有诱发动物冬眠的作用。

有趣的是,科学家通过应用生物纳米技术已经找到了好几种不同结构的睡眠素,它们在睡眠过程中能起不同的作用,有的能催眠,有的能延长睡眠的时间,有的能使睡眠更加深沉。

目前科学家正加紧研究睡眠素结构,以便找到人工合成的方法。一旦揭开其中奥秘,不仅可以使无数失眠病人解除痛苦,还给医生找到一种新疗法:手术后给病人注射微量睡眠素,使病人熟睡几天或几周,一觉醒来,伤口已愈合。利用睡眠素,宇航员在漫长的宇宙航行中沉睡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使人类飞向茫茫宇宙成为现实。

纳米技术找到瞌睡虫-纳米医学

我们平常吃药要么口服,要么打针,都不太舒服。有没有方法不用打针吃药呢?要想治病,药还是得“吃”。可是如果把药物的颗粒变成了纳米尺寸,那么就可以不用嘴来吃了,而是让我们的皮肤来“吃”,也就是让皮肤来吸收药物。如果把纳米药物做成膏药贴在患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被吸收,而无须针管注射,少去了注射的感染。

按目前的认识,有半数以上的新药存在溶解和吸收的问题。由于药物颗粒缩小后,药物与胃肠道液体的有效接触面积将增加,药物的溶解速率随药物颗粒尺度的缩小而提高。药物的吸收又受其溶解率的限制,因此,缩小药物的颗粒尺度成为提高药物利用率的可行方法。一些原本不易被人体吸收的药物如果变成纳米药物;如把维生素等做成纳米粉或纳米粉的悬浮液则极易被人体吸收。

随着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的深入,超细纳米技术将在医药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运用纳米技术,还可以对传统的名贵中草药进行超细开发,同样服用贴药,纳米技术处理的中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