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域名将-南征北战
埃帕米农达
埃帕米农达(约公元前410~前362)是古希腊忒拜统帅、政治家。公元前410年,与佩洛皮达共同执政,使忒拜一度称霸希腊。公元前371年,当选为维奥蒂亚同盟的将军,率部抗击斯巴达入侵。在留克特拉会战中,他采用斜切战斗队形,以劣势兵力击败斯巴达军。公元前370、前369和前367年3次率军南征,重创斯巴达,攻占阿卡迪亚、麦西尼亚等地,瓦解了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公元前362年,率军同斯巴达、雅典等邦联军会战于南希腊的曼丁尼亚,再次获胜,但因身负重伤而亡。他首创的斜切战斗队形是古希腊方阵战术的创新,其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翼的战法为后来军事家所效法。
汉尼拔
汉尼拔(Hannibal)(前247~前183)是迦太基统帅,战略家。公元前22t年任速太基驻西班牙军统帅。前218年春率军约10万,翻越阿尔卑斯山远征意大利,从而开始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在特拉西米诺湖会战(前217年)和坎尼会战(前216年)中,大败罗马军队。西庇阿率罗马军攻入迦太基本土后,汉尼拔奉命回国救援,在扎马战役(前202年)中被罗马人击败。公元前195年汉尼拔亡命叙利亚,协助叙利亚安提柯三世同罗马作战,后自杀于小亚细亚的俾提尼亚。汉尼拔用兵不拘旧法,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军事行动,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大败罗马的坎尼之战,是西方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西庇阿
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约前235~前183)是古罗马统帅,史称老西庇阿。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时,随父(罗马执政官)抵御迦太基军队的进攻。公元前210年至前206年,任罗马统帅,率军远征西班牙,屡败迦太基军,肃清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公元前205年任执政官,次年率军进攻迦太基本士(今突尼斯),打败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从而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获“阿非利加西庇阿”称号。后又任监察官、执政官等职。西庇阿善于夺取战略主动权,长于使用骑兵,选择有利战机。他的统帅艺术受到西方历代名将的重视。
恺撒
恺撒(Caius Julius Caesar)(前100或102~前44)是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公元前61年任西班牙总督。次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瓜分了罗马政权。前58~前51年任山南高卢(意大利北部)总督,征服高卢(法国)全境,远征至不列颠和莱茵河以东。公元前53年,克拉苏战死,“三头同盟”瓦解。公元前49年,元老院与庞培联合,解除其军权并召之回国。同年率军越卢比孔河(北意大利),进军罗马。公元前48年8月,于法萨罗一役彻底战败庞培。之后,恺撒被推举为终身执政官。公元前44年3月巧日为共和派谋杀。恺撒毕生征战,对军事学术作出了杰出贡献。作战时建立预备队,就是他的创举。军事著作有《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等。
安东尼
安东尼(公元前82~前30)是古罗马统帅。公元前54年在凯撒手下任财政官。公元前44年任执政官。凯撒遇刺后与屋大维发生权力之争,后言和,并联合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对谋害凯撒的共和派进行大清洗。公元前40年,他获得罗马东部的统治权。在李必达失势后,与坐镇罗马西部的屋大维形成对峙。公元前37年,与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结婚,并宣布将罗马东部的部分土地赠给女王及其儿子,引起元老院强烈不满,也造成屋大维反对安东尼的良机。公元前31年9月,安东尼与女王在亚克兴海战中败于屋大维,逃回埃及。次年自杀。
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Carlvonclausewitz)(1780~1831)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将军。1792年参加普军。次年在对法作战中参加美因兹城围攻战。1806年参加反拿破仑一世的战争时被俘。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在俄军中供职,1814年回普军。次年任军参谋长。曾参加利尼会战。从1818年起任柏林军事学校校长,任职12年。著有《战争论》等。他的著名论点“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他的著作在世界军事界具有重大影响。
杜黑
杜黑(Ciulio Douhet)(1869~1930)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少将,制空权理论的倡导者。毕业于陆军大学。1912~1915年任意大利第一航空营营长。1915年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步兵师参谋长。1921年晋升少将。1922年出任航空部长。1923年辞职专事著述。著有《制空权》、《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扼要的重述》等。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空军建设和作战的理论。主张建立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立民用航空作为空军的后备;认为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力量;空军夺取制空权后,随之对敌国战略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能赢得战争胜利等。这种理论又被称为“空军制胜论”。他的一些观点值得重视,但他夸大空军的作用,则是片面的。
丰臣秀吉
日本战国末期统一全国的武将。原名木下藤吉郎,后被赐姓丰臣。早年为织田信长的部将,转战各地,屡建战功。1582年信长死后,用武力先后征服四国、九州、关东、奥羽等地。1585年任关白(辅助天皇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掌握朝政大权。翌年控制军政大权,始名丰臣秀吉。1590年出动26万大军攻陷小田原城,灭北条氏,完成了统一日本的大业。1591年将关白职位让给养子秀次,自称“太阁”。1592年和1597年两次率军入侵朝鲜,均被击败。1598年8月因忧郁成疾而死。
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1884~1966)是日本陆军大将,侵华战争主要战犯之一。曾就学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参谋、军事顾问、团长、关东军副参谋长、师长、集团军司令等职。是1928年“五三”济南惨案的元凶。1932年参与制造上海“一二八”事变。1941年晋升大将,任华北方面军司令。1944年任第六方面军司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等职。侵华期间,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中国人民犯有滔天罪行。1945年代表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同年8月,延安公布的日本战犯名单中,他被列为首要战犯。日本投降后,作为战犯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不久获释,充当蒋介石的首席军事顾问。1966年死于东京。
威灵顿
威灵顿(Arthur Wellesley Wcllington)(1769~1851)是英国统帅、公爵。毕业于法国昂热军事学校。1787年人英军服役。1794~1795年参加法国的远征。1796~1805年在印度供职。1808~1813年在比利牛斯半岛,率英、西、葡联军抗击并打败拿破仑的军队。1815年指挥英荷联军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进军巴黎,并任盟国驻法占领军统帅。1828年后,历任英国首相、外交大臣等职,并长期任陆军总司令。威灵顿发扬了英军擅长防卫作战的传统,培养了部队勇敢精神。但坚持旧的观点和制度。要求按门第选拔军官,并主张棍棒纪律。
蒙巴顿
蒙巴顿(1900~1979)是英国海军元帅。1913年参军,曾任威尔土亲王副官。1927~1933年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此后担任过舰长、分舰队司令等职。1942年任盟军联合作战司令,指挥英国海军袭击驻法国和挪威港口的德国海军。1943年起任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率部收复缅甸。1947年任印度总督,提出“蒙巴顿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2~1954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地中海舰队总司令。1955年任英国海军参谋长。1956年晋升元帅。1959年任国防参谋长和参谋长委员会主席。1965年退役。1979年在爱尔兰因所乘游艇被炸身亡。
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1887~1976)是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1908年毕业于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曾任教官、旅长、师长、军长、军区司令等职。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爱尔兰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1942年率第8集团军在阿莱曼击败德军著名将领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队。1943年率部在西西里岛登陆,解放意大利半岛。1944年参与指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获得成功。战后,任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和联合统帅部副统帅。1946~1948年任英国总参谋长。1951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副总司令。著有《蒙哥马利回忆录》、《走向领导的途径》、《战争史》等书。
福煦
福煦(FerdinandFoch)(1851~1929)是法国元帅。毕业于综合工科学校和陆军大学。1911年任师长,1912年任军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历任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总参谋长,战功卓著。战争末期,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并晋升元帅,统一指挥英、法、美等国军队对德军发起总攻,迫使德国求和,对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做出重大贡献。生平有不少著作,曾提出胜利在于意志的观点,后来认识到军队新装备和机械化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强调歼灭思想和集中优势兵力原则。著有《战争原理》、《战争指南》等。
沃邦
沃邦(1633~1707)是法国军事工程师、元帅。1651年参军。1655年在军事工程队任工程师。参加过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法荷战争(1672~1678)、普法尔茨王位继承战争(1688~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1673年法军围攻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要塞时,运用他创造的“沃邦攻击法”(即一种挖壕爆破方法),取得了辉煌战果。他设计建造的施特拉斯堡等要塞,被认为是欧洲最好的要塞。在实战中,他创造性地发明了跳弹射击法和便于近战的插座式刺刀。一生共建造了33座新要塞,领导过对53座要塞的围攻战。他首先提出把筑城分为野战筑城和永备筑城,对欧洲筑城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论要塞的攻击和防御》和《筑城论文集》等。
若米尼
若米尼(AntoineHenriJomini)(1779~1869)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生于瑞士。在法国和俄国当过将军。1798年起在瑞士军中服务;1804年转入法国,参加过拿破仑一世的多次远征;1813年因与拿破仑的参谋长贝蒂耶元帅矛盾激化而转投俄军,两度任沙皇军事顾问近20年。俄土战争(1828~1829)和克里木战争(1853~1856)时,参加过俄军作战计划的制定。1855年晋升步兵上将。同年离俄赴比利时。后去法国,死于巴黎,终年90岁。著有《战争艺术》、《论大规模军事行动》等书,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伏罗希洛夫
伏罗希洛夫(1881~1969)是苏联元帅。工人家庭出身。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积极参加2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加入红军。1921~1940年,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莫斯科军区司令、陆海军人民委员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苏德战争期间,任国防委员会主席、西北方面军总司令。战后,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52年起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3~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著有《苏联国防》等。
沙波什尼科夫
沙波什尼科夫(1882~1945)是苏联元帅、军事理论家。1901年进入军队,曾就读于莫斯科军事学校和总参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团长和师长。1918年参加红军。苏俄内战期间,在最高军事委员会司令部任职。1925~1938年,历任军区司令、红军参谋长、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谋长。苏德战争期间,任方向参谋长、总参谋长等职,直接参与斯摩棱斯克、莫斯科等重大战役的组织指挥工作。战后,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和总参谋部军事学院院长。他撰写的《军队大脑》一书,对总参谋部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战争特点和现代化战争的作战指导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布琼尼
布琼尼(1883~1973)是苏军统帅。贫农家庭出身。1903年加入俄军。参加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期间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于革命胜利后加入红军。苏俄国内战争期间,曾任旅长、师长、军长和集团军司令等职。参加过察里津保卫战和平定暴乱等作战。内战后,任军区司令等职。苏德战争期间,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兼任集团军群级指挥员,直接参与基辅、莫斯科等城防御作战的组织指挥。军事著作有《红色骑兵》、《骑兵兵团的战术基础》等。
斯大林
斯大林(1879~1953)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革命家和战略家,苏联大元帅。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投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中英勇不屈,先后被捕7次,流放6次。1912年1月当选为党中央委员。1917年5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17年10月主持党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作出卓越贡献。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先后担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等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为建设苏维埃红军和保卫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卓越功勋。1922年4月3日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全面担负起领导党和国家的重任。以斯大林为首的俄共(布)党的中央,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俄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国防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人民委员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组织和指挥全国军民浴血奋战,与同盟国一起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战后,担任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领导苏联人民卓有成效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国防建设。1953年3月5日逝世。在光辉的一生中犯有以下严重错误:在肃反问题上扩大化,在苏德战争前夕战略判断失误,在对外关系上有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接受和鼓励对自己的个人迷信等。
斯大林一生的军事活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军队和军事学术的理论和实践。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观;发展了无产阶级军事学说;努力为国防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加强国防科研,储备战略物资;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等。著作有《斯大林军事文集》。
朱可夫
朱可夫(1896~1974)是苏联元帅,苏军统帅。出身于贫苦家庭。1915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红军。次年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时期,先后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平息自卫军叛乱的战斗。此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驻华军事顾问、军区副司令等职。1939年指挥苏蒙联军在诺门坎地区围歼日军重兵集团。1940年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晋升为大将。1941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苏德战争期间,任苏军统帅部大本营成员、方面军司令、第二副国防人民委员、最高副统帅,先后指挥实施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等战略性战役,显示出卓越的统帅才能,为解放苏联、打败法西斯德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国投降。战后,任驻德苏军总司令、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国防部部长等职。4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6枚列宁勋章。著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
毛奇
毛奇(HelmuthKarlBernhardvonMohke)(1800~1891)称老毛奇。德国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元帅。1839年后在普鲁士总参谋部供职。1848~1855年任军团参谋长。1855年任威廉亲王(即后来的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皇帝)的副官。1858年起任普鲁士总参谋长,主持改革军制,扩充军备;并策划和指挥丹麦战争(1864年)、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1871年),实现了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1871~1888年任德军总参谋长。后任德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891年死于柏林。战争中主张先敌动员,突然袭击,分进合击,速决取胜。著有军事著作多种,其军事思想在德国军人中有很大影响。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HeinzGuderian)(1888~1954)是德国坦克兵的创建者,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骑兵部队任职。1922年起在汽车兵和坦克兵部队任职。1934年倡议建立3个坦克师,并任师长。1938年起任坦克军军长、坦克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1941年底在莫斯科战败后,被解除职务。1943年任坦克兵总监。1944年任陆军参谋长。1945年因战场失利再次被解除职务。后被美军俘虏,不久即获释。是闪击战的倡导者。认为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对进攻战役和整个战争的胜利起着重大的作用;主张在狭窄正面集中大量坦克,迅速突破,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著有《注意!坦克》、《坦克指挥官》等。
弋林
戈林(1893~1946)是纳粹德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犯。生于巴伐利亚的罗森海姆。1909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任战斗机中队长。1922年加入纳粹党,任“冲锋队”队长。1923年参与希特勒发起的“啤酒店暴动”。1928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932年任国会议长。次年任普鲁土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总监,残酷迫害民主人土和犹太人。1935年任航空部长。1937年出任经济部长,导致德国经济走上战争轨道。1938年被授陆军元帅军衔,参与策划吞并奥地利。1939年被宣布为希特勒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参与了法西斯德国所有战略决策和作战计划的制定。战争末期试图取代希特勒与同盟国谈判。1945年4月被撤职;5月被美军俘获。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其绞刑,刑前服毒自杀。
隆美尔
隆美尔(1891~1944)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1910年参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排长、副官、连长和先遣队长。战后担任过教官和骑兵营长。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任维也纳新城军校校长。次年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1940年任坦克第7师师长,率部入侵法国。1941年任驻北非德国远征军司令。在北非,曾指挥德军大败英军。因其部队行动迅速,善于机动和穿插,被誉为“沙漠之狐”。1942年晋升元帅;11月在阿莱曼战役中被英国第8集团军击败。1943年7月被任命为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率部进驻意大利。1944年6月在诺曼底指挥所部抗击盟军登陆。因涉嫌希特勒遇刺事件,被迫自杀。他推崇拿破仑一世,强调从严治军,主张出奇制胜。著作有《步兵进攻》。
铁托
铁托(1892~1980)是南斯拉夫总统、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生于克罗地亚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35年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1937年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组织南斯拉夫志愿军赴西作战。1940年当选为南共总书记。1941年德、意军队入侵南斯拉夫后,出任民族解放游击队总司令。次年组建了南斯拉夫人民军。他领导南斯拉夫军民先后粉碎占领军7次大规模“围剿”,在内雷特瓦河和苏捷斯卡河河谷地区成功地指挥了两次决定性突围,保存了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1943年11月当选为人民解放全国委员会主席和国防委员,被授予元帅军衔。1945年3月,在盟军配合下,指挥人民军和游击队共80万人发动总反攻,至5月中旬解放南斯拉夫全部国土。解放后,任联邦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1953年起任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74年当选为南斯拉夫终身总统。为保卫南斯拉夫的独立与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
尤利塞·辛普森·格兰特
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于1822年4月27日清晨5时许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波因特普莱森特一所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屋内。
格兰特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一直没有名字。他的母亲考虑给他取名艾伯特,但是,最终给他取的名字是海勒姆·尤利塞斯,海勒姆用的是他外祖母的名字,尤利塞斯用的是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名字。推荐他进西点军校的众议员托马斯·哈默在办入学手续时把他的姓名错写成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他后来就将错就错。因为尤利塞斯·辛普森的词首字母是U·S,军校的同班同学开始称他山姆大叔;此后朋友们都称他为山姆。
1843年格兰特从西点毕业后,被分配到第四步兵团当一名少尉军官,1846年参加了墨西哥战争,1861年指挥部队参加密苏里州战役,1862年参加田纳西州战役,1863年率军攻占维克斯堡,1864年指挥全军对南方军作战,获得胜利。
他有“常胜将军”的美称,获得陆军最高军衔,并两次当选美国总统。
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DouSlasMacArthur)(1880~1964)是美国将军。曾任西点军校校长,驻菲律宾美军司令、陆军参谋长。1941年7月任远东美军司令。1942年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1945年9月2日接受日本投降。后以“盟军最高司令官”名义,执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任务。朝鲜战争爆发后,任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极力主张扩大侵朝战争,进攻中国,因同杜鲁门政府的全球战略方针有分歧,1951年4月被撤职。1964年4月病死。
巴顿
巴顿(1885~1945)是美国陆军上将。曾就读于西点军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毕业后在骑兵部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法国领导美国第一个坦克旅的组建工作,并率领该旅参加圣米耶勒等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任坦克旅长、师长、军长和集团军司令,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和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率美军第3集团军在诺曼底登陆,而后转战法国、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战后,任第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总督。1945年12月因车祸丧生。巴顿作战勇猛,有“血胆将军”之称。
斯蒡芬·德凯特
美国海军名将,1779年1月5日生于费城。1798年,德凯特入伍,作为候补军官登上了“美利坚合众国”号战舰,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
1804年2月,德凯特召集了70名志愿人员,率领刚缴获的双桅船,在十几分钟内彻底烧毁了敌军黎波里的舰艇“费城”号。25岁的德凯特因而被破格提升为舰长,并荣获国会赠予的军功佩剑。军衔也由上尉破格晋升为海军上校。
1813年,德凯特晋升为海军少将,指挥驻纽约港的海军。此后,德凯特率舰队频频打击英国舰队,并不断取得胜利。
1815年,德凯特指挥的舰队在地中海反击阿尔尼尔·突尼斯和黎波里海盗船的作战中,又立下了战功。1816年,德凯特升任海军署长。
1820年3月,一代名将德凯特死于决斗中。鉴于德凯特的功绩,1956年,美国海军将一艘导弹驱逐舰命名为“德凯特”号,以纪念这位海战英雄。
欧内斯特·约瑟夫·金
美国海军五星上将,于1878年11月23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洛雷恩。1901年,正始开始了海上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先后担任驱逐舰舰长,驱逐舰分队长,大西洋舰队总司令梅奥将军的少校助理参谋长,参加过欧洲海战。他精名能干,工作效率极高,深得梅奥的信任,至战争结束时,他已是一个成熟的海军上校。1922年,约瑟夫·金出任潜艇艇长。3年后,他亲自主持打捞出一艘沉没在海底的潜艇。不久担任潜艇基地司令。1941年2月,美国大西洋舰队组建,约瑟夫·金被任命为总司令,晋升为海军上将。约瑟夫·金经历了美国走向世界的三次重要战争:美西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曾随总统参加过卡萨布兰卡、德黑兰等重大国际会议。1946年美国国会批准他为终身海军五星上将。1956年6月25日,约瑟夫,金在美国去世,终年78岁。
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DwightDavidEisenhower)(1890~1969)是美国将军,第34届美国总统。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在陆军部和美国驻菲律宾顾问团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地中海盟军总司令、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指挥盟军在北非、意大利本土、西西里岛登陆,并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战后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在总统任内大力扩大核武器生产,加速发展战略空军,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著有《远征欧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