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将帅-南征北战

时间:2024-11-11 16:17:03关键词:华夏,将帅,南征北战

华夏将帅-南征北战

孙武

华夏将帅-南征北战

孙武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人。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霸,战于江淮。他与伍员等向阖闾建议实行养精蓄锐、疲惫楚国、待机而动的方略。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率军从楚国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奇袭,一举攻人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国取得霸主地位,孙武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吴起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初为鲁将,后人魏为将。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年),率军攻取秦河西地(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遂任西河郡守20余年,很有建树。他创建的“武卒”,在与诸侯国作战,开拓疆域中,战功卓著。周安王十九年(前383年),因遭陷害,被迫背魏投楚,任楚国令尹,掌军政大权。随之采取改革措施,富国强兵,仅一年时间,即兵威四方。二十一年,楚悼王卒,吴起被反对改革的旧贵族杀害。他能征善战,治军严明,身先士卒,深得众心。著有《吴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与《孙子兵法》齐名。

田忌

华夏将帅-南征北战

田忌(生卒年不详)是战国初期齐国名将。字期,又名田期,田期思,也被称为徐州子期。徐州人。曾向齐威王推荐孙膑,并使其任齐国军师。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为了救援盟国赵国,亲率部队攻打魏国,并采纳孙膑提出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对策,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附近大败魏军。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为救韩国,继续运用“围魏救赵”战法,再次亲率大军攻打魏国,采用每天减灶的方法引诱魏军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全歼魏军。第二年,因与齐相不和而投奔楚国,居住于江南。齐宣王即位后,受召回国继续担任原职,为国出谋划策,征战南北。

白起

白起(?~前257)战国时秦国名将。一称公孙起,郦(今陕西眉县东)人。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阙之战,采取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因功晋升国尉。此后30余年,攻取韩、魏、赵、楚等国70余城。三十六年,领兵人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白起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军13万人,淹死赵军2万余人。五十五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赵俘40多万人。后为相国范睢所妒忌,于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杀。

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赵国名将。在战国七雄兼并战争中,先后参与很多战役的指挥,有记载的达9次之多。公元前285年,燕、秦、魏、赵、韩五国联军攻齐,他率赵军攻克齐国灵丘等地。前283年,率赵军与秦、燕等联合再次攻齐,勇冠三军,闻名于诸侯,被拜为上卿。前260年长平之战,他坚壁固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致遭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率军击败燕军,以功封信平君。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相如顾全大局,遂负荆请罪,结成至交,协力抗秦,传为千古美谈。赵悼襄王时,受奸臣嫉恨,愤而奔魏;后又去楚,忧虑而卒。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燕国名将。灵寿(今河北灵寿)人。出身将门。幼年聪颖,喜好兵书。初任魏国大夫,继为燕昭王亚卿。随后,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助燕王战胜攻取。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王采纳乐毅多结盟国、连续进攻的方略,联合秦、赵、韩、魏四国军队,以其为上将军,率联军进攻齐国。于济水(今山东济南西北黄河)大败齐军,直捣齐国都城临淄。以功封为昌国君。此后五年,他率领燕军先后攻克齐国70余城,仅剩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等三城未克。后因燕惠王中齐国离间计,被解职。遂西投赵国。齐国乘机反攻,于即墨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他善抚士卒,处变不惊,深谋远虑。最后卒于赵国。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末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幼习兵略。后来深得秦王器重。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拜为大将。旋率军乘燕、赵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进攻赵国,克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十八年,乘赵国灾荒,率军进围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同时,施以离间计,使赵王撤换屡挫秦军的老将李牧。遂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二十一年,建议以60万大军攻楚,未被秦王采纳。后因秦军失利,秦王坚请王翦复出。二十三年,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进军至平舆(今属河南),大败楚军。二十四年,灭亡楚国。他刚柔相间,文武兼备,料敌准确,为秦统一六国做出重要贡献。

蒙恬

蒙恬(?~公元前210年)是秦朝著名将领。祖籍齐国,祖父、父亲皆为秦国名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因率兵参加灭齐有功,被任命内史。秦国统一六国后,匈奴乘机南下,攻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对秦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受命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次年败复河南地,屯兵上郡(今陕西渝林东南)。三十四年,为抵御侵略,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燕、赵旧长城,修建为万里长城,同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南至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从而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匈奴也因此慑于蒙恬之兵威,数年不敢进犯中原。三十七年,胡亥即位,为权奸赵高诬陷,自杀。

姜维

姜维(202~264)是三国时期蜀汉后期名将。安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原仕曹魏官至中郎将,参本郡军事。建兴六年(228),蜀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魏时归蜀,任仓曹掾。亮赞其通兵法,才略过人,拜中监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再次率军攻魏,病亡军中,姜维等秘不发丧,在退军途中打出诸葛亮帅旗,作出反击之势,以疑司马懿追兵,从容地率军撤回汉中。延熙十六年(253),执掌蜀汉兵权,后升任大将军。时值蜀汉已渐衰微,姜维仍多次举兵伐魏,师劳而功轻,甚而屡屡遭挫。景耀六年(263),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撤兵,魏将诸葛绪据守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桥头,断其归路,姜维从侧后进攻,迫退魏军,乘势率军过桥,与蜀将廖化、张翼会师,之后据守剑阁(今属四川),阻魏军10万于剑门关外。因魏将邓艾率奇兵走阴平小道攻陷成都迫降后主刘禅,姜维亦得敕令同降。次年,姜维参与魏将钟会叛魏,伺机恢复蜀汉,事败魏军士兵变,与钟会在成都被杀。

狄青

狄青(1008~1057)宋代名将。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行伍出身,喜读书,善骑射。19岁任皇帝侍卫。后应诏戍边,攻西夏,屡建战功,升任延州指挥使。皇祜四年(1052年),率兵3万进击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地区)部族首领侬智高,以惩其对岭外的骚扰。借元宵节佯令放假十天,麻痹侬军,暗以精锐部队袭占昆仑关(今属广西)。当侬智高以号称十万之众企图决战时,他避其精锐,实行两翼包剿,大败侬军。收复邕州(今广西南宁),歼万余人。五年,晋升枢密使。他一生征战,严于治军。嘉祜二年,病卒。

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明代名将,军事家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初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大败后,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自请守辽。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屡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六年,获宁远大捷,使后金帝努尔哈赤受伤而死,援辽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使皇太极大败而去,崇祯元年(1628年)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二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逼京师(今袁崇焕北京)。他星夜驰援,于京师城下重创后全军。不久,崇祯帝疑其不忠,魏忠贤余党又乘机诬陷,加之后金军施用反问计,于崇祯三年八月,以“谋叛”罪名惨遭杀害。著作有《袁督师遗集》。

杨秀清

杨秀清(1823~1856)太平天国杰出首领和军事统帅。广西桂平人。道光二年(1846年)参加拜上帝会。与洪秀全等密谋苹命。金田起义之初,即主军事,颁立军制,制订营规。在广西转战期间,常于运动中克敌制胜。从金田转移后,于永安(今广西蒙山)聚歼清军。其间升为左辅正军师东王,并授权节制诸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之后,洪秀全采纳他的建议,率军国长沙,破武汉,攻克金陵(今南京)。并定金陵为都城(称天京)。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攻占武汉,九江告急,他挥军大败湘军。五年,乘胜反攻,复克武汉。六年春,镇江被围。他抽调江西、湖北、安徽战场的部队,先解镇江之围,继破扬州江北大营,再解天京之围,八月,在领导集团内讧中被杀。著有《行军总要》。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是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人。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学堂学习舰船驾驶,成绩优异。毕业后,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新加坡各口岸。1874年升为“琛航号”运船大副,1875年任“海东云”、“振威”、“飞霆”等兵船管带。1879年调入北洋海军任职。1881年1月随丁汝昌赴英接带清政府向英订购的军舰,并考察西方海军,次年升为游击。1887年,以参将管带职赴英接带“致远”等4艘巡洋舰,在归途中负责指挥各舰的战术操练。1888年授记名总兵,加提督衔;同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他素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闻名。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奋勇战斗,在战舰被日舰围攻、多处受创的情况下,仍指挥战舰全速冲撞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号”,决计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舰体爆裂沉没,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同时壮烈殉国。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中国近代军事家。著名爱国将领。安徽巢县人。初入淮军,后投北洋军。曾策划滦州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1924年毅然脱离直系军阀,将所部改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后任西北边防督办。1926年秋自苏联考察回国。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北伐,平定甘、陕,鏖战中原。1927年一度附和蒋介石清党反共。次年任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1930年与阎锡山、李宗仁联兵反蒋,失败下野。他积极主张抗日。1933年在察哈尔组织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5年出任南京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芦沟桥抗战后,先后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出访美国。1948年回国途中不幸遇难。

吉鸿昌

吉鸿昌(1895~1934)是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字世五。河南扶沟人。早年入伍,在西北军冯玉祥部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任国民党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31年9月因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和卖国投降政策,被蒋强令出国。1932年2月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会,任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失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国民饭店被捕。24日在北平(今北京)英勇就义。

杨虎城

杨虎城(1893~1949)是爱国将领。原名忠祥,号虎臣,陕西蒲城人。1908年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率会众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率部护国讨袁。1916~1922年,历任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营长、陕西靖国军第5游击支队司令和第3路司令。1924年初加入国民党,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和国民革命军第3军第3师师长。1926年任陕军副总司令,与国民军第2军李虎臣等部联合坚守西安孤城达8个月之久,抗击北洋军阀支持的“镇嵩军”,从战略上策应了北伐战争。1927年任国民联军第10路军总司令,率部参加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拒绝在所部“清党”。1928年任第二集团军暂编第21师师长。次年蒋介石与冯玉祥的关系破裂后跟随蒋介石,任新编第14师师长。1930年在蒋冯阎战争中,相继担任蒋军第7军军长、第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指挥攻打冯玉祥部队。1935年曾拦截中央红军人陕,后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建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12月与张学良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八项主张。1937年1月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撤职留任,6月被迫出国。“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数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回国抗日,均遭拒绝。同年11月底回国,即被蒋介石诱至南昌囚禁。长期辗转关押于湘、黔、川等地。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

朱德

华夏将帅-南征北战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字玉阶,四川仪陇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投身于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1917年在四川参加护法战争。苏联十月革命后,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去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1927年到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培养军事骨干。同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又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从1930年起,任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主席等职务,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长征途中,对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指挥,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开垦南泥湾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党内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曾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76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为《朱德选集》。

彭德怀

彭德怀(1898~1974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湖南陆军讲武学堂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营、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领导了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11月率红军上了井冈山,任第三军团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率部长征,出席了遵义会议,拥护毛主席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协助朱德率军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解放军解放了大西北。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是中共第六至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5年被援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9年在庐山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期间,受到错误的批判,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彭德怀军事文选》。

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原名明昭,四川开县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发动了四川沪(州)顺(庆)起义。1927年又参与和领导了南昌起义。1928年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7年与邓小平一起率部挺进中原,揭开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年10月7日病逝于北京,主要军事著作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

贺龙

贺龙元帅(1896~1969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原名文常,湖南桑植人。1916年为反对反动政府盘剥,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盐局武器,开始武装斗争。同年参加讨袁护国军。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师长、第二十军军长。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开辟湘鄂西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1934年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一二O师师长,陕甘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任西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1969年6月9日逝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作有《南昌起义与我军建设》等。

陈毅

陈毅(1901~1972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驱逐回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1月和朱德领导了湘南起义,4月同朱德一起率部队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1929年协助毛泽东召开了古田会议。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时期,陈毅仍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新四军巩固和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任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部队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并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上海市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遭到严重迫害。1972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徐向前

华夏将帅-南征北战

徐向前(1902~1990年)23岁就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广州起义,后转往海陆丰地区,与彭湃等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在创建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和开辟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他表现出非凡的组织领导和军事指挥才能,为建立一支英勇善战的主力红军作出了贡献。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积极拥护中央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作出了特殊贡献。后奉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率部西进,与敌血战河西走廊,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

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先后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他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一起领导开辟晋冀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皖北八路军各部队,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军政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指挥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战役,山西获得完全解放。徐向前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运筹帷幄,指挥有方,智勇兼备,果断灵活,善于以弱敌强,以少胜多,运动歼敌。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以自己的战争实践和理论,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为巩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和建设民兵预备役力量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67年2月,与几位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大义凛然,强烈谴责和揭露林彪、江青等人的反党乱军阴谋。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百折不挠,义无反顾,鞠躬尽瘁。

罗荣桓

罗荣桓(1902~1963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湖南衡山南湾村(今属衡东)人。1927年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鄂南暴动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曾任红军第四军政委,红军第一军团、江西军区、红军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中共七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

聂荣臻

聂荣臻(1899~1992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四川江津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离法到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t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前敌军委书记,十一军党代表。后参加广州起义,任广东省军委书记。1932年后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长征中任中央先遣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1949年同林彪、罗荣桓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负责指挥平津战役。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长期主管科学技术和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92年5月14日病逝。遗著有《聂荣臻回忆录》。

叶剑英

叶剑英(1897~198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原名宜伟,广东梅县人。1917年就学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1924年参与建立黄埔军校的工作,并任教授部副主任。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新编第二师师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领导广州起义,后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司令员。长征中任红一方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同张国焘企图分裂党中央的阴谋进行了机智的斗争。1936年西安事变时,协助周恩来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参谋长,协同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首席代表。北平和平解放后任北平市市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长、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75年任国防部长。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1978年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共第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十一届中共中央副主席。1986年10月22日病逝于北京。著有《叶剑英抗战言论集》、《叶剑英诗词选集》。

粟裕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省会同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井冈山,曾任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军参谋长、第7军团参谋长。1934年,参与指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赣皖。后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浙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副指挥,第1师师长兼政委,苏中、苏浙区党委书记,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参与开辟和发展苏南、苏中、苏浙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和代政委,第3野战军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曾指挥苏中,豫东、济南等战役,参与组织宿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张云逸

张云逸(1892~1974)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广东文昌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张发奎部任师参谋长。1929年奉命到俞作柏的广西政府中任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中国红军)第七军军长、参谋长。1931年冬调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1933年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1936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他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2年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共第七至第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1月病逝。

陈庚

陈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原名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16年人湘军当兵。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1926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部队营长。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团长、师长。1932年因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次年被捕,经营救脱险,到中央苏区,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师长。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参与领导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1947年与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强渡黄河,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与陈(毅)粟(裕)野战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进攻。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所部横渡长江,参与指挥粤桂边和滇南等战役。1950年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同年应邀赴越南,帮助越南军民取得边界战役胜利。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兵团司令员、政委。1952年回国,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1年3月16日病逝于上海。

黄克诚

黄克诚(190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湖南永兴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1928年参加了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团长,第二路游击司令,红军第五军的团、师政治委员和军政治部主任,红军第三军团代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政治委员,第二、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等。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9年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被撤销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打击迫害。1977年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彻底平反,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2年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1986年12月28日病逝。

谭政

谭政(1907~198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湖南湘乡人,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刃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受治部主任、第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乏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7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88年11月6日病逝。

王树声

王树声(1905~1974)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原名王宏信。1905年4月23日生于湖北麻城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1927年6月,在麻城县破寨岗指挥农民自卫军和上万农民抗击地主武装的进攻,激战3昼夜,毙俘敌3000余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分队长,第4军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队总指挥,红1军第1师支队长、团长,红4军第11师副师长兼第33团团长,第11师师长,红25军第73师师长,红4方面军副总指挥,曾兼任红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在开创和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多次战役战斗中,屡建战功。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河南军区司令员,参与组织领导地方武装进行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中原突围后,任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任鄂豫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在大别山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取得了胜利。1955年任人民解放军总械部部长。同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9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曾当选为中共第八至第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

肖劲光

肖劲光(1903~1989)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湖南长沙人。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4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再次赴苏联,人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第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第七军团政治委员,第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军事部部长兼第二十九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46年冬兼南满军区司令员。1949年1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兼任湖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9年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9年3月24日逝世。

徐海东

徐海东(1900~1970)是湖北大悟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黄安、麻城起义。曾任工农红军团长、师长、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参加了1935年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不久又参加了红军的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9年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员。全国解放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党的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3月在郑州逝世。

罗瑞卿

罗瑞卿(1906~197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四川省南充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时期,历任闽西游击大队长,团参谋长,纵队、师、军政治委员,第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8年8月3日逝世。

许光达

许光达(1908~1969)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到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1930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历任军参谋长、师政治委员、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1941年后,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八路军第一二O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司令员,曾先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9年6月逝世。

罗炳辉

罗炳辉是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我军33位军事家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和卓越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22年,罗炳辉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讨伐广东反动军阀陈炯明等人的战役。1929年7月,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和省委军事巡视员蔡申熙,发展他人了党,从此他走上新的道路。从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在敌人的“围剿”期间,罗炳辉和董振堂消灭了自称“铁军”的国民党军阀陈济棠的18个团。在长征中,罗炳辉依靠智慧和勇气,率领红九军团指挥员,出色地完成了长征的后卫任务。

罗炳辉是一位有名的神枪手,百发百中,“十八般兵器”都能使用,他倡导的练兵方法,十分科学、实用,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很有帮助。

1946年,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忘我地投入紧张的战斗。过度的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党中央和同志们十分关心他,都劝他安心休养,抓紧治疗。罗炳辉总是一再推脱,不愿离开战场。1946年6月中旬的一天,罗炳辉在指挥部开了整天的高级干部会,深夜骤然体温增高,昏迷不醒。6月21日清晨,在乘汽车回临沂后方医院治疗途中经过兰陵时,病势转危,虽经医务人员反复抢救,终因病情严重,于凌晨5时许在兰陵逝世,终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