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为何人所居-建筑园林
“庵”原是隐遁者所居住的茅屋,有点与世隔绝、异常简陋的意思。旧时文人的书斋用“斋”命名者颇多,如宋代陆游的“老学庵”,元代倪瓒的“净名庵”,明代毛晋的“一滴庵”,清代查为仁的“花影庵”等。
一般认为,“庵”是小草房,《广韵》解释说:“庵,小草舍。”晋代葛洪在《拾仙传》中谈到焦先:“居河之湄,结草为庵。”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汉任末编茅为庵。”《南齐书·王秀之传》说:“父卒,为庵舍于墓下持丧。”以上各书中说的“庵”,都是小草房。
还有一种说法,“庵”是圆顶屋。这个释义更加古老,出自汉代刘熙的《释名》:“草园屋曰‘蒲’,又谓之‘庵’。庵,奄也。所以自奄覆也。”《释氏要览》也说:“草为圆屋曰庵。”通俗点讲,“庵”就是用草覆盖的圆顶小屋。
不知从何时起,“庵”与佛教有了缘分,这简陋的草房,成了奉佛的净地。《释氏要览》说:“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不仅和尚、尼姑,连居家修行者,也喜住在草庵中。于是,出家人聚集的小寺庙,被称作“庵寺”。如《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记载:“且说水月庵中小女尼女道士等,初到庵中,沙弥与道士原系老尼收管,日间教他些经忏。”后来庵寺多指尼姑修行之处,俗称“尼姑庵”。原来“庵主”通指和尚、居姑,也逐渐成为尼主的专称了。
《释译名义集》又立一说:“罗,本果树名。此树开花,花生一女。国人叹异,封其园。园既属女,女宿善冥熏,以园奉佛。佛即受之,而为所住。”这个罗园在古天竺毗耶离城南,又叫做“柰园”。《广韵》有一条释义说:“,果名是也。”这里都将”作为果树而不是草房。
现在“庵”是通行字,而把“”作为“庵”的异体字,释义是一样的。而过去如写广字头的“庵”,作草房解;如写草字头的“”,作果树解。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山谷,认为“”不是房子,不应当是广字头。还批评“庵”字是俗写,不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