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孤独”之谜
这些声音声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我感到痛苦,强烈地感到痛苦。
当小溪的流水碰到石头的时候,
你听见过它的潺潺声吗?
听见过……但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篇名为《落难》的散文诗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他去世前一年写的,那时他身患脊椎癌,经常处于孤独的痛苦呻吟之中。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位卓越的、才气横溢的艺术大师。他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无比广阔的俄国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种种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民的美好心灵。他以自己的艺术珍品发展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出生在俄国中奥辽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母亲的庄园斯巴斯科耶一卢托维诺活村度过的。奥辽尔省一带自然风光秀丽,给屠格涅夫以深刻的影响,这种印象在他以后的作品里常常有所表现,无论是在他的小说中还是散文里,对于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屠格涅夫的母亲是个非常任性、专横的女地主,贵族的偏见和恶习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她很残酷,经常体罚仆人,常常因为一个小小的过失而把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她的这种性情也表现在对儿子的态度上。她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屠格涅夫后来回忆说:“在我生长的那个环境里,打人、拧人、拳头、耳光等等,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农奴主的残暴行为,是屠格涅夫所难以容忍的。童年时代的屠格涅夫就憎恨农奴主的暴行。
屠格涅夫15岁时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以后又赴德国,攻读哲学等课程。在欧洲,他受到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等启蒙思想的影响,并与进步知识分子巴枯宁等人时有来往。在这个期间形成他的西欧派观点。回到俄国后,他在1842年底结识了俄国大批评家别林斯基,并成为至交。受以上人的影响,他的反农奴制的态度更坚决。
早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曾尝试写诗。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到别林斯基好评。1847~1851年,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全文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包括二十五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农民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鲜明的反农奴制倾向触怒了当局,恰逢当时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果戈里(1819~1852)去世,屠格涅夫写了一篇悼念果戈里的文章,当局以此为借口,说屠格涅夫追悼果戈里的文章违反了审查条例,并以此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855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认识了比他小10岁的托尔斯泰。尽管屠格涅夫感到这个新朋友脾气很大、也很倔强,甚至有些粗野,但却从心眼儿里喜欢他,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1856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毕巧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多余人”,是指19世纪前俄国文学中一类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群像。这些人既不满足于贵族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那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最终成了社会上的“多余的人”。这类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等。这些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多数出身于已破败没落的名门豪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不为官职、财富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但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与其他“多余人”所不同的是,罗亭最后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1862年,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问世了,这是一部较成功的社会政治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巴尔扎罗夫、费涅奇卡和基尔沙诺夫的三角爱情,反映了先进青年的思想和保守贵族思想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小说中的父辈和子辈以思想观点为标志。作品描写生动、细腻,含意深刻,给予读者高度的艺术享受。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从68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是在法国度过,在这里结交了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如7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左拉、法国作家莫泊桑、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并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1883,屠格涅夫因患脊椎癌,痛苦地死去,享年65岁。又一颗巨星陨落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为何是“罪恶的天才”
费尔多.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字大家决不陌生。他的主要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白痴》、《少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应该是很多人在中学时代就读过了。他的代表作《罪与罚》相信大家都应该看过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那些震撼人心的悲惨画面,他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的那些庄严的、悲剧性的痛苦形象,都深深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的心中。“如果说时间能熄灭爱情的火焰和人类的所有其他感情……那么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时间却会创造不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正是世界文学中这种不朽的作品之一。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由于他的名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以心理刻画见长,描写了鲜明的、别具一格的冲突,被西方文坛誉为现代主义的鼻祖。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在莫斯科一个贫民医院医生的家庭里。1843年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不久就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846年发表的《穷人》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在文学界引起了注意。《穷人》显然受果戈里《外套》的影响,在思想上他也接近当时平民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人物。在1821年到1866年期间,他曾参加空想社会主义者彼特拉舍夫斯基的小组,为此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后被赦免,改判流放,在鄂木斯克监狱服四年苦役。后来他根据狱中的经历写成了《死屋手记》。《死屋手记》倾倒了整个俄罗斯,连沙皇都被它感动得落泪,青年人更是狂热地崇拜他。
四年流放使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上,反抗毫无意义,他只看到压迫、道德基础的崩溃、资产者的胜利、贫穷、卖淫、饥饿……而看不到出路何在。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上只有两种可能:压迫和被压迫;只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三种可能和第三种力量。他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他创作的题辞。这句话表现出他主要作品中主人公们的苦闷,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不做奴隶主,就做奴隶,不压迫别人,别人就压迫你。“主子的道德”是与人性相抵触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后者:宁做牺牲者,不做刽子手,宁被践踏,也决不践踏别人。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知道有任何别的可能。
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这曾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希望。他觉得,对于俄罗斯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天真的幻想,同样也使一部分正在寻找改革道路的青年感到失望,使他们又落进了怀疑的深渊。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往往促使某些知识青年进行个人主义的、毫无结果的反抗。《罪与罚》的主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罪与罚》最早发表在1866年的《俄罗斯通报》上。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历来看法不一。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则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时代的怪物:“陀斯妥耶夫斯基揭示了人心中最隐藏、最罪恶的冲动。只要拿普鲁斯特以及充斥在他的作品中的心理好奇、惊异和装饰物做个比较,便可以看出二者在侧重点、在道德色彩上的区别。那个法国人的心理发现,他笔下的新事物和鲁钝举止,与身处地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简直是消遣而已。普氏能够写出《罪与罚》这样一部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侦探小说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来吗?要写出这样的一部小说,他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良心。”
而高尔基则抨击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俄罗斯罪恶的天才,一个反动派,一个对压迫逆来顺受的辩护士。马克思在论及他时也持很大的保留态度。在斯大林统治时期,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他们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分成好的或坏的。好的是人道主义的、进步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主要指《罪与罚》以前并包括《罪与罚》时期;坏的是反动的、迷信宗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以《罪与罚》以后的为主。苏联作家们能赞同作为沙俄的批评者和革命预言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他们因为他后来的政治观点而忽视他和谴责他,把他的宗教和哲学当成“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加以嘲弄;他们可以赞赏他是一位俄国生活的现实主义报道者和社会典型的创作者,但他们又贬低或忽视他的象征主义、他的不断离经叛道、偏离现实主义。甚至连卢卡契这样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主张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对待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而忽视了他的一大批创作,而这些创作,往往是他最成功的艺术作品。
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得到的第一印象总是恐怖,其次方觉伟大。浏览其本人命运,也会首先感受其暴戾与粗野,程度与其农民面孔的平凡正相当。人们最初会感到,他的命运只是一场无稽的折磨,因为,他那六十个年头用尽了一切手段拷打他孱弱的躯体,从青年到老年,他所有的美好甜蜜一概被苦难这把锉刀磨掉,丝毫不剩,病痛的锯子咔嚓咔嚓地切进他全身的骨骼,贫困这根螺钉也牢牢钻人他的身体,直逼他的中枢神经,他紧绷的神经痉挛不已,四肢不停地抽筋,而情欲这根精巧的芒刺也从不放过他,无休止地逗引着他的热情。没有一样苦痛被省却,没有一种折磨未被派上。因此,他的生命道路与19世纪其他所有诗人的舒适的阳关大道毫不相同。在他身上,人们总能感到,有个不可捉摸的命运之神正一门心思地企图干成这件最难成功的事业。
1881年,陀斯妥耶夫斯基死于一个工人区四楼的一角陋室之中,整整五十六个困苦年头,他都与疾病、贫困和灾难为伍,最终被疾病夺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