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为何愤世嫉俗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他的卓越的诗歌创作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主民族革命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恩格斯对他诗中对现实社会的辛辣讽刺表示高度的赞赏。
1788年1月23日,拜伦出生于伦敦一个苏格兰破落贵族家庭。由于他先天跛足,形成他非常敏感的性格。他幼年丧父,母亲性情暴躁,使他处于一种阴郁的家庭氛围之中。这导致了拜伦抑郁孤傲的性格形成。还使他继承了母亲那冲动、乖戾与狂暴的性情基因,同时还受父系祖先半疯的家族病的阴云笼罩。因而,冲动、狂暴与感伤、抑郁在拜伦身上形成了一种奇异的混合,铸就成了一种独特的“拜伦式的性格”。冲动与暴烈使他常采取过激的言行,语出辛辣,决不饶人,从而获得了愤世嫉俗、辛辣讽刺诗人的美名。而抑郁伤感的性格倾向又使他在情绪低落时对自己的过激予以否定,加以责怪。两者互为因果地连锁反应,使得拜伦在走向愤世嫉俗的同时,内心陷入孤僻与寂寞。愤世嫉俗愈烈,孤寂感伤愈深。
10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拜伦成为第六世勋爵。1805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修文学和历史,他很少听课,却在上学期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名著,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L807年他的第二部诗集《闲暇的时刻》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一诗答之,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L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虽然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每一次的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他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L809年,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从书本上读到他们”,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他开始频繁出现在伦敦的社交界,从1811—1816年,拜伦一直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轻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律乐道。
1815年1月,拜伦和一位叫安娜.密尔班克的小姐结了婚。这是他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偏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在18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愤而移居意大利。当时社会上盛传拜伦与他同母异父的妹妹有不伦之恋。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袋和心灵都破了产,他离去了,永不再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离开意大利后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反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故事诗《锡雍的囚徒》(1816)、历史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这一时期最重要作品。《唐璜》的故事内容如下:在西班牙南部名城塞维尔,居住着一位名叫唐.何塞的大贵族。他十分富有,名声很好。唐.何塞的夫人也出身名门,不仅美丽贤淑,还很有学问,能说多种外国语,在上流社会妇女中受到普遍尊敬。他俩十分恩爱,可是中年才生下一子,取名唐璜。不幸唐.何塞过早病死。他的夫人决心把儿子培养成大人物,教给他军事、艺术、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教育他要注重封建伦理道德。
唐璜小时候就活泼可爱,长大成人是一表人才,在贵族子弟中非常少见。他生性风流,喜欢同姑娘们胡搅蛮缠,道德规范对他一点不起作用。16岁时,他就同贵妇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使得上流社会舆论哗然。唐璜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安全,只得把他送到欧洲去旅行。
航船在驶往意大利的途中遭到了大风暴的袭击,船只破损,逐渐下沉。一些水手觉得没有得救的希望,要求唐璜给他们大量的酒喝,以便醉昏后沉入大海中时少受痛苦。唐璜拒绝他们的要求,痛骂他们连畜生都不如,说男子汉应该像个男子汉一样地死掉。他强迫并且监督水手们修理船舱,排除积水,在他的指挥和努力下,船终于没有沉没。他还奋力救起了落水的侍从,以及他父亲遗留的小狗。
得救后的航船在海上漂流12天后,船上再也没有可吃的东西了,水手们便开始吃人,老弱者成了首先被吃的对象,唐璜不忍心吃他的老师,被迫跳海离开了航船。
他在海水中奋力挣扎,游到了西克拉提兹群岛(通译基克拉迪),被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救上了岸,把他藏在海边一个山洞中。这姑娘叫海甸(或译为海黛),是希腊大海盗兰布洛的女儿,她平常见着的男子,都是海盗或者渔民,十分丑陋粗野,而如今眼前获得的是一个年轻美貌的男子,这使她简直像着了迷一样。很快,他俩同居了。
不久,传来了兰布洛在海上抢劫时出事身亡的消息。父亲一死,再无什么顾虑,于是,海甸就决定公开同唐璜结婚。海甸同唐璜举行隆重的婚礼。海盗和民众热烈祝贺,狂饮通宵。
正当他俩携手进洞房的时候,兰布洛突然出现。他命令侍从把唐璜打倒,捆绑上船,押送到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通译伊斯坦布尔,当时是首都)出售。君士坦丁堡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每天从早到晚拍卖来自欧、亚、非三洲的奴隶。所谓奴隶,全是海盗、殖民者、部落酋长和军官们从各地抓来的平民、战争俘虏、旅客等等。
第二十二王朝时期的绘彩粉刷的木制华表其中乐师弹着竖琴来表达对国王(神的象征)的尊敬。
诗中通过唐璜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调。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像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
《唐璜》写完第16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在他写给奥古斯塔的信中,他说,“你问我为什么到希腊人中来,我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拜伦确实在呼唤各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同时,也不排除拜伦投身到行动中去的选择,客观上使他获得了心灵的依附,他后期所获得的这种支持,使他的心灵变得平静了些,愤世嫉俗也有所减弱,他在朝着一个活动家的方向发展。尽管如此,漂泊的拜伦那多变的情绪,使他拥有的注定是一颗飘忽不定的心。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页。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耳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致哀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