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与《马拉之死》之谜
18~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革命风云弥漫的时代。在当时的美术界,像大卫这样既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又留下了不朽作品的,恐怕是不多的。《马拉之死》集中表现了革命者的大卫和艺术家的大卫。
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1774年发表了《奴隶制的枷锁》一文,抨击封建君主制度,提出武装起义和革命专政的思想,因此受到当时法国政府的追捕和迫害。为了躲避密探和警察,他不得不长期栖身在穷苦人家的地窖里,因而得了十分严重的皮肤病和关节病,发作起来,疼痛难忍。所以他常常不得不泡在很烫的热水中或有硫化物的水中进行工作。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马拉成为职业革命家,是法国革命“三巨头”之一(另两人是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他创办的报纸《人民之友》,不断揭露保皇党人的反革命阴谋。由于人民对他和《人民之友》十分喜爱,所以都称他为“人民之友马拉”。对敌人,他始终坚持要实行武力镇压。他在群众场合出现,总是挂上两把特大的手枪,以表示自己对武装斗争的崇尚。正因为这些原因,敌人对马拉恨之人骨。1793年7月13日,保皇党人买通了女刺客夏洛特.科尔黛,把马拉刺死在浴盆里。马拉被刺后的两个小时,大卫就赶到了现场,他怎么也不相信,就在前几天,他还拜访过马拉,当时的情景使大卫感到非常惊奇:只见平时在人们面前叱咤风云的马拉正坐在浴盆中,身旁有个木墩,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露在浴盆外面的手,正在书写着关于人民福利事业的许多设想……。抑制着悲愤的大卫为马拉画了头像,并赶制了一个石膏面具。马拉的被暗杀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第二天在一次集会中,一个名叫希罗的代表在谈及马拉不久前的一幅名为《勒普勒蒂埃之死》时,激动地说:“大卫,你在哪里?你曾为后代留下了为祖国献身的勒普勒蒂埃的形象,这里有另一幅肖像画要你去画呢!……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的情景时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大卫在人群中大声回答:“对,我一定再画一幅!”大卫爱戴马拉,崇敬马拉,马拉受到致命攻击后的样子深深打击了他,很快一幅马拉被刺的构图就在他脑海中形成了。1793年10月14日,《马拉之死》已经完成,法国人民争先恐后地去观看英雄的画像。
在《马拉之死》的画面上,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历史,看到了身患风湿病的马拉处理公务时的情景。在画家的笔下,人们很少感觉到精心设计的均衡、对称,以及古代雕刻的“典雅风格”,而是从一个真实的形象上,体会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气氛。刚刚被凶手刺死的马拉坐在浴盆中,鲜血从他的胸部顺着浴盆往下流,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脸上是濒于死亡的表情,但却没有痛苦。刺客慌乱中留下的凶器抛在地上。画面的构图单纯而明确,占据画面一半的兰灰色背景愈加衬托出前景人物的悲壮性,从上方射来的光线在暗面低沉的背影衬托下使得主人公显得更加突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形象具有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方形木墩就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木墩上写着“献给马拉,大卫”的题字。画面上的一些细节处理也是耐人寻味的:马拉左手拿着凶手给马拉的短笺,上面清楚地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涅.夏洛特.科尔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木墩上附有的一张便条上写着:“请将这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细节加强了马拉被刺时的真实情景,也借以表达了这位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的精神面貌。整个画面结构简洁而严谨,充满着一种悲情和悲壮的色彩。大卫创作这幅画时曾说过:“让那些敌人看到马拉已变的面容而失色吧!”画家的目标确实达到了,他成功地把人物的肖像描绘、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恰当地结合起来了。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曾形容大卫的画是“雄壮有力的散文”,他正是用他的作品叙述了革命者马拉的光辉形象。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从希腊和罗马雕刻中学会了怎样塑造躯体的肌肉和筋腱,怎样赋予躯体外形高贵的美,他也从古典艺术中学会了舍弃所有无助于主要效果的枝节细部,学会了单纯。画中没有繁杂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短缩法。使这幅画显得质朴。这是感人至深的纪念。大卫成功地使画面显示出英雄气概,却又保持着一个警方记录的现场细部。
《马拉之死》的命运十分坎坷,为防不测,大卫为这幅画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铅白颜料,法国国民大会曾决定把它悬挂在会议大厅的墙壁上,作为永久纪念,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卸下。但是,一年后雅各宾党的专政被大资产阶级热月政变所推翻,《马拉之死》也遭到了官方的拒绝。1825年大卫逝世后,法国复辟势力拒绝收购它。直到1893年这幅稀世珍品才被比利时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革命者的英雄形象留在了异国他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