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性格之谜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柯尼斯堡,直到L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他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康德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四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十五年。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三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惟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但是艰深的语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辉,康德哲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了哲学领域内“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由于推翻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形而上学体系,由于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探讨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由于提出了以“二律背反”为核心的消极辩证法,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不仅对19世纪西方美学意义重大,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走向、嬗变亦有着深刻的影响。康德之前的西方美学有两个阵营,或坚信美是美感的根源,或强调美感决定美。康德借助于先验综合方法提出了审美判断力是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的思想,将对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于人的主体能力,实现了人本主义位移。而这一美学思想的重大变化又直接影响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
同时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现实外化为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受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20世纪西方美学出现了明显的唯美化倾向。
康德还从人的自由和审美判断力出发对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艺术定位于人的自由和对审美能力的确认。可以说,第一个使艺术成为美学的基本理论方向和研究领域的人是康德。这一做法在影响了黑格尔、马克思之后,又几乎影响了整个20世纪西方美学。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L804年2月12日康德因肺炎病逝享年80岁。他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行而上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