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依然弟子如云的马萨乔
东晋大诗人陶潜在临死前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慨叹一个人死后,除了至亲仍会有悲情索绕于胸外,能有多少人还会记挂那逝者呢?然而世界上总有些事情例外,意大利15世纪初的著名画家马萨乔(1401~1428)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在人世间仅仅短暂停留了二十七个春秋,但是他去世后却依然弟子如云。
马萨乔出身贫穷,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公元1417年,年仅16岁的他只身来到佛罗伦萨。关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他非常热衷于绘画,对他的衣服、外表、收入、债务都不在意。在他的作品里,他将人文主义引入艺术,以人和现实为中心,从生活中汲取形象,摆脱了中世纪神权对艺术的禁锢。一些重要的绘画技术,诸如首次运用中心光源和革新的透视法,都归功于他,他也因此成为公元15世纪初现实主义绘画的探路人。
从14世纪到15世纪初,意大利的绘画与其雕塑、建筑的业绩相比是相形见绌的,这和哥特式艺术的传统习惯有很大关系。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给雕塑艺术留下了更多的用武空间,从13世纪末开始,意大利的雕塑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高潮。但这并不意味着绘画没有什么发展,一些锐意革新的画家在此时期正在成长,尤其是随着大的教堂与礼拜堂、富豪住宅与贵族官邸等世俗建筑的兴建,绘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从而为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当时许多画家在绘画的艺术处理方面经常探索具有空间感与体积感的表现方法,力图把科学知识用于观察自然,而马萨乔就是其中的成功者。
马萨乔在绘画艺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体现在他为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德尔.卡明大教堂布朗卡奇礼拜堂所绘的壁画上。这套壁画中的一幅题名《纳税钱》,是马萨乔在去世前不久绘成的。他把三个连续的故事情节安排在同一场景中,其中中间是使徒们围绕着基督,基督则正在告诉彼得可以在一条鱼的嘴中找到一块钱币,这块钱币正好可以用来付税,而税吏则站在前景中,背对观众;左边是圣彼得正在从鱼嘴里挖钱币;右边为圣彼得正在把钱币交给税吏。在运用光线来表现人物的体积时,马萨乔采用来自一个集中而固定的光源所投射出来的光,而不是像他的前辈那样只利用平光。这种光以固定的倾斜角度投射到人体上,使人体表现出明暗层次,从而产生立体感。除借助光线的投射角度和强弱来塑造形体以及利用光线变化来渲染画面气氛外,马萨乔还更加自然而多样地安排画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纳税钱》中,马萨乔避免了前辈画家把画中人物全部安排到画面前景中所形成的人墙弊端,让许多人物围绕着耶稣,构成一个有深远感的圆圈,使人物活动于更加开阔的环境中。右边背景中的建筑物是以单一的焦点透视法绘成,这种透视的灭点正好集中在耶稣的头部。整幅图画的前后景为空气透视法所统一,这种透视法通过捕捉光线的远近变化来表现深度感,使画面中的景物产生一种距离的感觉。
除《纳税钱》外,马萨乔为布朗卡奇礼拜堂所绘的另一幅壁画《被逐出伊甸园》,也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之一。在这幅画中,马萨乔让自右下角射下的光线在亚当和夏娃身上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使人体显出很强的立体感;人体周围没有琐碎的景物,使画面表现出深远的空间距离。马萨乔为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修道院绘制的壁画《圣三位一体》同样久负盛名。在这幅画中,马萨乔以一间有拱顶的方形礼拜堂为背景,有意地把画面的透视点置于观众眼睛的高度,使观众仿佛觉得画面上的建筑物逼真得像是生活中那座真实教堂在建筑结构上的连接部分。这种创造性地采用线形透视法的作品,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充满自信的进取精神。
遗憾的是,马萨乔不知道什么原因,放下他未完成的工作,到罗马去了,从此音信皆无,人们只能猜测他也许遭到了意外或疾病夭亡了。布朗卡奇礼拜堂的壁画虽然没有完成,却被立刻公认为绘画上的一大进步。因为在这些壁画中,马萨乔终于摆脱了哥特式画风的约束,形成了自己写实的画风。他在前人未曾涉及的广阔绘画领域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西方美术史中,还没有一位画家能像马萨乔那样,在如此短促的生命中,为发展一种新的画风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在那些大胆的裸体、优雅的衣褶、惊人的透视学、写实的远缩法和精确的解剖细节中,在光与影的微妙层次深度中,大家都感到了一种新的东西在涌动。凡是在佛罗伦萨行程范围可及的有雄心的画家都来研究这些作品,这些画家包括安杰利科、利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没有一个人在死后仍然有过这么多显赫的学生,也没有哪位艺术家曾经不自觉地有过这样大的影响力。达.芬奇曾经说过:“马萨乔以完美的作品显示,凡是不以自然这个至高的女主人为向导的人,都会在徒劳的苦工里耗尽生命。”这可以说是对马萨乔这样的文艺复兴绘画班首最高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