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遥远的祖先

时间:2024-07-17 16:17:06关键词:遥远,祖先,神秘运古起源

我们遥远的祖先

在动物园里,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在看猴子。小女孩不时被顽皮的猴子逗得“呵呵”直笑。看着看着,小女孩好像发现了什么,她抬头问妈妈:“人真的是由猴子变的吗?”

妈妈点头称是,小女孩“哦”了一声后,若有所思地说:“原来如此,难怪街上的人越来越多,而动物园里的猴子越来越少。”这是一则小幽默,里面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人是由猴子变的。这个说法大众都耳熟能详了,证明科技早已深入民心,那些坚持“上帝造人”的宗教信条已不能再箝制人的思想。人类敢于正面现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进步。那么,回头看看,这个理论是否完全正确呢?从小女孩幼稚的话语中,还道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猴子能变成人吗?

人是动物,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这一点毋庸讳言,单从人与其他几种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作为动物的人,跟其他动物如马、大象、鸟类等一样,鱼、龟、免和人的早期胚胎都很相以,以后纲、目、科、属、种的特御顷序出现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生命都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演化而来的。达尔文曾经说过:“可能世界为人类的发牛作了长久的准备,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人类起源于一连串的祖先,在这一连串的祖先中,只要失去其中的一环,就没有人类了。”动物的演变过程纷繁复杂,在这儿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述,仅就人类的直接祖先来稍做探寻。大多数人都知道,猿猴是人的祖先,却不清楚猿和猴之间的关系。

猿和猴是不相同的。尽管它们都属于灵长类,但是,在生物学的分类上,猿比猴高级得多。它们在外形上就有明显区别。猴子有尾巴、颊囊和臀疣一臀部上两块裸露的胼胝体,像坐垫,而猿类除了较低级的长臂猿有臀疣外,这些特点都没有。猿的外貌类似于人。在灵长类中,有阔鼻类和狭鼻类之分。猴属于前一类,鼻孔相距甚远。而猿则是后一类,鼻孔靠紧,孔朝下,与人类相似。不仅如此,猿的血型、身体结构等都与人类相同,这证明了他们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所以,在科学上把猿称作“类人猿”。严格地说,人的祖先是猿而不是猴。

在讲猿以前,先说一下灵长类。在众多的哺乳动物中,有一类很特殊。它们的手、脚上都长着扁形的指甲,而且大拇指能与其他四指做对握动作。它们的上、下颌各有四颗门牙。这就是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我们遥远的祖先

树最原始的灵长类,或者说是灵长类的祖先,是一种体形很小的食虫类动物,名叫树(Jū)。单看它的长相,很难把它跟猿或者猴联系起来,更何况人。它长得有些像现代的小松鼠,只是没有一条毛茸茸的、漂亮的大尾巴。这可能就是“”字带“鼠”的原因吧。树生活在东南亚的亚热带地区,大部分时间在低矮的树丛中活动,偶尔也会爬到树上去玩耍。它是杂食性动物,常吃些野果和植物种子。除此之外,它的小尖牙还可以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动物。之所以说它长得特别,还因为那又细又长的吻部,在灵长类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树的趾还有爪,眼睛长在头的两侧,这说明它确实很落后。

灵长类的分类很复杂,包括各种猴和猿。猴又有高等和低等的区别。今天动物园里经常见到的猕猴、金丝猴和狒狒等,是高等的猴类,而狐猴、眼镜猴、丛婴猴等非常可爱的小动物则属于低等猴类。猿类有大猿(大猩猩)、黑猿(黑猩猩)、褐猿(猩猩)、长臂猿四种。

眼镜猴作为哺乳动物中的高级种类,灵长类动物有许多其他动物所不及的地方,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它们在前进的路上所向披靡,最后才会有人的出现。灵长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树栖生活。动物适应于哪一种生活方式,跟它的身体状况有直接关系。别以为灵长类生活在树上,只是腾挪跳跃那么简单。就在它们站立于树梢远望、在绿荫丛中自由穿梭的时候,灵长类的身体也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首先体现在感觉器官上。在远离地面的树上,灵长类的生活空间变成了三维的,除了地面的长度和宽度以外,还受高度的影响。因此,目力所及包括前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向,视野扩大了,倘若在此情况下,仍保持以前的视力,势必不利于行动。要知道,灵长类的祖先像树,生活在低矮的树丛中,等于藏匿在一个阴暗的缝隙里,敏锐的视力自然无从说起。只是“鼠目寸光”而已。灵长类在树上居高临下,虽说不上“耳闻八方”,但“眼观六路”倒也不是妄想。它们已经能辨别细微的物体,并且能看出世界的五光十色了。还有,灵长类能看到物体的深度,即有了立体视觉。对人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当我们面对一汪清澈透明的水时,不仅能看到漂浮在水面的小生物,还能看出水平滑如丝绸,以及不经意间泛起的细细的水纹。凭着视觉,我们也能看出水的深浅。这一视觉功能不是所有的眼睛都具备的。而灵长类便是执牛耳者(比喻在某方面占领先地位)。同时,由于手指的能力加强,触觉也变得很灵敏,通过触觉同样可以辨认物体,相较之下,嗅觉就逐渐退化了。就大多数哺乳动物而言,嗅觉是很重要的生理特性,灵长类则不然。假设一只动物走在路上,忽然脚下碰到一样东西,它想知道是什么,这种时候,如果撇开视觉不讲,熊会用鼻子使劲嗅,而猴子则会东摸西摸。这就是灵长类的特别之处,树栖生活对听觉的要求也有所减退。在地面活动的动物像马,它们对外界的感觉大部分就靠耳朵,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警觉地竖起双耳四处探测。其他如兔子、鹿等动物都是这样,危险一来,闻风而逃。而灵长类则是凭高瞻远瞩的本领,洞察周围的一切。

其次,树栖改变了灵长类的肢体。当许多哺乳动物的锁骨都退化之时,为了适应树上的生活,灵长类仍一如即往地发挥着锁骨的作用。猿和猴的手臂之所以能伸缩自如,前后弯转,全靠锁骨。灵活的前肢对灵长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时候,它们走路不是用脚,而是用手,即臂行。它们抓着一根树枝,荡到另一棵树上去,用这种方法来移动。因此,行动的快捷与否,决定于手臂的作用。在臂行的过程中,灵长类的腰椎减少,躯干缩短。这样就更利于行动了。善于抓握的灵长类经常垂直地悬挂在空中,或者安坐树梢。慢慢地,它们的腰板可以稍微挺直了,摆脱了从小到大都要躬腰驼背的形象。还有,它们的尖爪也渐渐被趾甲代替,而甲下受保护的肉垫则是抓握的安全套。当人们看到那些在树丛中穿行如履平地的猴子时,一定惊叹于它们的轻灵,殊不知这正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树林赋予它们的礼物。自然造就了生命,并令它日趋完善。灵长类对树栖的适应,使它在进化的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我们遥远的祖先

食物混杂。灵长类的牙齿相对其他动物而言,数目呈减少趋势,但类型完备,功能齐全,这使得它们在选择食物时有很多余地。既可以吃植物果实,也能以昆虫、鸟蛋为食。它们不受寒冬酷暑的限制,每个季节都能找到相应的食物来源。这就避免了食物危机的发生。比如说享有“活化石”美誉的大熊猫,尽管它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后来却一改旧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且情有独钟地多以竹子为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大雪封山或竹子开花枯死时,大熊猫就要忍饥挨饿了。就像歌里唱的:“明天的早餐在哪里?”熊猫对竹子是痴心不改,至死不渝,因此拒绝吃其他东西,即使是金颗玉粒也不屑一顾。这使它的生存变得非常艰难。而猴子则不然,花生、糖果、香蕉、虫子等,来者不拒。所以猴族才这么香火旺盛。由此可以看出,杂食对灵长类的生存和发展大有好处。

智力增高。由于灵长类荤素皆宜,为大脑提供了营养,因此脑量增大,而脑的形态也日趋复杂,使它们变得更聪明。猴子在文学作品中一盲是机智的代表,它非常善于模仿,而又有很强的好奇心。摄像机曾摄下了一只猴子在某户人家中的所作所为。它学着平素主人的模样,竟拿起旱烟筒抽烟。而猩猩的智力更是超群。这些都说明灵长类是无愧于“灵”字的。

哺育期长。高等灵长类怀孕时间延长,这有利于胎儿更好地吸收营养,使生育质量得到提高。一般哺乳动物都是一胎多仔,而高等灵长类却是一胎一仔。这样,母体就会给予幼仔更为悉心的照顾,使它们生存的机会增大。

以上看来,灵长类的这些特征都是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它们中间一些比较高级的种类抓住机遇,逐渐演化为人科成员,为人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现生种类及诸多化石可以断定,猿是人类最直接的祖先。

100多年前,英国人达尔文出版了一部惊世骇俗的著作《物种起源》,从而掀开了人类新的一页。他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进化论观点,并提出了“人猿共祖”的理论。人和猿有诸多共同点,证明他们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因此,我们把猿叫作“类人猿”。反过来,把人算作猿又未尝不可呢。在生物学上,人和猿共同组成了“人猿超科”,又叫“人形超科”。人和猿的相似,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身体结构上,像骨骼、肌肉和内脏的排列方式及大脑、胎盘和阑尾等都非常相像。而根据分子人类学的资料,可以证实人于猿的血型相似,这是在猴和其他动物身上所没有的。把现代黑猩猩幼仔与小孩子的表情相比较,会发现他们惊人的相似。实验表明,黑猩猩甚至还可以学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即它也能说人话。从“人猿同宗”这层关系来看,人与现代森林里的类人猿还是表亲呢。

现代类人猿中,究竟哪一种与人的关系最近呢?研究结果表明,长臂猿、褐猿与人的关系较远,而黑猿和大猿更接近。前两类生活在亚洲南部,后两类生活在非洲的某些地区。这与在东非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的情况不谋而合,从而再次证明了人与猿之间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黑猿和大猿的认识,来了解一下人类远祖的大概生活状况。黑猿体形不大,浑身黑毛,生活在树上,别看它貌不惊人,对住宿还颇有讲究。它不像一般动物,随便找个可以挡风避雨的地方凑合一下就行了。黑猿懂得在树上建造安乐窝,好睡得更舒服、更体面些。它还是一个荡秋千的高手,当然,不纯粹是为了玩,这是它的“行走”方式。

我们遥远的祖先

有时,它也会下地,直立着走上几步。长长的手臂几乎可以摸到地面。当它需要在地面跑动时,就要手足并用了。黑猿不喜欢离群索居,它们总是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而大猿是名副其实的,身高达1.8米以上,体重200千克左右,比一般人块头大得多。如此庞大的身体,即使有够大的树木来承受它,黑猿也不能在上面自由来去。因此,它差不多已放弃了树上生活,下放到了地面。它也能直立行走,不过姿势难看些。弯着腰,以手指指关节撑地,活像一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人类的祖先或许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现代类人猿能否变成人呢?回答是不能。从猿到人,这个进化过程何其漫长,历经的事情多么复杂,非一时所能。人类是由二三千万年前的古猿进化而成的。但是,并非当时所有的古猿都走上了这条道路。它们中的一支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距今2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变动,出现了喜马拉雅山、天山和阿尔卑斯山等山脉。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地球表面的气候也随之改变。气温逐渐下降,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急剧减少,草原面积扩大。生存环境的变化迫使已习惯于树栖的古猿纷纷做出选择。一部分不愿意放弃树上生活,便跟随森林的踪迹向南迁移,它们成了与树林共存亡的生死同盟,只要有森林,就会生存下去。因此,它们循规蹈矩地延袭了祖先的生活习性,依然是游荡在树林里,或以半直立的姿态出现在绿荫丛中,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今日。现代森林里的类人猿就继承了先辈的衣钵。而那些留在原地的古猿,一些因无法生存而被淘汰,另一些则开始主动地适应环境。没有树林供攀援,便学会直立行走;没有更多的果实填肚子,就拿起石块、树枝来捕猎。渐渐的,它们习惯了地面生活,而带有脂肪的兽肉为大脑补充了营养,这类古猿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它们沿着这条路,不屈不挠地走下去,才到达了人类的发源地,成为我们的祖先。这说明人类的起源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而人类与现代类人猿虽源出一祖,却各有各的出路。尽管当代科技如此发达,却不可能营造一个几千万年的环境,供现代类人猿来重新演变。所以,它们不会变成人。倘若有一天,世界又发生剧烈变化,人和现代化的城市消失了,地球上再次出现适合猿变成人的环境,现代类人猿经历几千万年后,或许会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很可能也会变作人。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而已。现代类人猿是不可能变得和我们一样的。因此,也不用担心我们那些住在原始森林里的表亲,会走出来与现代人一决高下。

19世纪60年代,英国教会保守势力与进步人士,围绕达尔文的进化论展开了大论战。一位牛津主教曾用恶意的口吻和下流的语言,对达尔文进行攻击,并向生物学家赫胥黎进行挑衅。赫胥黎当场批驳了他的无知,并说:“人是从比铅笔更小的胚胎发育而来的,所以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是可能的。”还说:“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有猴子做他的祖先而感到羞耻。”

人类有必要认识自己,摸清自己的来龙去脉。作为动物的人,是经过一系列的形式才进化而来的。人属于灵长类的一个分支,否定类人猿,否定猴子,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类。

我们遥远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