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一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公元前104年继任太史令之职。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替战败被俘的李陵辩护,被处以宫刑。但他忍辱负重,终于完成《史记》这部不朽之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将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囊括殆尽,各具特色。这种囊括古今各种智慧、各类知识、各家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前无古人。而其撰述宗旨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历史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开了先河。同时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记人记事,条畅流贯而生动传神。司马迁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众多有血有肉、千姿百态、极具个性的历史人物,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达一百多个,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字褒贬 一字褒贬 语出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谓《春秋》笔法严谨,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蕴含着褒奖和贬责。在此之前,孟子就说:“孔子写成《春秋》,那些乱臣贼子看着就害怕。” 在《春秋》中,把杀有罪称为“诛”;杀无罪称为“杀”;凡悖礼作乱……查看详情
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 又称“夷夏之辨”。古时中国人将生活在中原地区,也即中国的人称为华人或者夏人,全称华夏;将生活在中国周边的人称为蛮夷,或者是“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这是从地域的角度来划分的。其实,华人或者华夏之人由于受到三纲五常和以……查看详情
通古今之变 通古今之变 语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谓编著史书应把古往今来历史事实的变化,互相联系,梳理出因果关系、源流脉络。在给任安写的书信中,他说自己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要研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要把……查看详情
刘知几与《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刘知几(661一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代名门,父(刘藏器)、兄(刘知柔)都是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的官僚。家学渊源,博览群书,其重要史学著作是《史通》。他是我国第一位史学评论家,提出了史家修养……查看详情
正统之辨 正统之辨 又称“正闰之争”,或“正统论”。正即正统,“闰”的意思是多余、其余的,就像闰月一样,不是正统。亘古以来的大一统观念使得史家一定要站在一个正统的角度去记载历史,战国末期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又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排出了……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