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隐
书法不隐原文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当时晋国大夫赵穿刺杀灵公夷皋,赵盾没出国境便赶回来了,然后太史董狐便书写“赵盾弑其君”,并宜示于朝堂,赵盾不服气,董狐说:“你身为正卿,出走却没有离境;回来又不讨贼,这不是你弑君是谁啊!”赵盾也无可奈何,只好让他去写。
后来,孔子在《春秋》中照录此语,并且对此评论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说董狐按照史家的法则,“君举必书”,照直书写历史,不为长者隐,不为尊者讳。在陈述史事的同时寓褒贬、明善恶,向人们表示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维护邦国、家族的安宁长久。史家拥有特殊而崇高的政治职能,即通过善恶必书,而惩恶劝善,对现实政治加以监督、规范和制约。不仅对统治者是个警醒,对所有的读者也是个鞭策。
刘知几与《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刘知几(661一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代名门,父(刘藏器)、兄(刘知柔)都是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的官僚。家学渊源,博览群书,其重要史学著作是《史通》。他是我国第一位史学评论家,提出了史家修养……查看详情
正统之辨 正统之辨 又称“正闰之争”,或“正统论”。正即正统,“闰”的意思是多余、其余的,就像闰月一样,不是正统。亘古以来的大一统观念使得史家一定要站在一个正统的角度去记载历史,战国末期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又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排出了……查看详情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398一445),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少年好学,善文章隶书,通晓音律。后来官场不得志,乃删取诸家书而作《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正一代得失”。 《后汉书》原书只有纪、传,北宋时把晋……查看详情
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 又称“夷夏之辨”。古时中国人将生活在中原地区,也即中国的人称为华人或者夏人,全称华夏;将生活在中国周边的人称为蛮夷,或者是“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这是从地域的角度来划分的。其实,华人或者华夏之人由于受到三纲五常和以……查看详情
帝王中心论 帝王中心论 几乎所有的编年体史学著作,都是以“帝王将相”为基本线索的。从《春秋》、《左传》到二十六史,无一例外。因为中国的干支纪年全是以帝王的年号为本,所有的正史都是官修史书,所以只能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二十四……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