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讳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人避讳之列。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母亲之名“微在”,也列入避讳之列。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从书面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起来或缺一笔成“斤”,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写作“邱”。
民间也有自发为圣贤避讳的现象。宋人郑诚非常敬仰孟浩然,一次经过郢州浩然亭时,感慨地说:“对贤者怎么能够直呼其名呢?”于是把浩然亭改为孟亭。
避讳三法 避讳三法 古代常见的三种避讳方法,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 缺笔法是用本字而省缺笔划。此法大约始于唐初,宋代以后颇为盛行。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井”。 空字法是将本字空而不写,或画以“口”,或书以“……查看详情
国讳 国讳 国讳指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时还讳及其皇后及其父祖、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及其生肖姓名。外交上,尊重对方的国讳是重要礼节。由于国讳的严格性,一旦帝王名字中有一个常见字,就会给政治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所以帝王取……查看详情
临文不讳 临文不讳 《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指作文时不须避讳。可见避讳在创始时还是比较宽松的,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严格,甚至影响了正常的交流。 实际上,违反了这一点,不仅会闹出笑话,还可能造成很大的悲剧。如乾隆年……查看详情
君所无私讳 君所无私讳 “私讳”则可分为“家讳”与“尊讳”两种。所谓“家讳”,主要是父母、祖宗以及亲戚等的名讳。“尊讳”则涉及官吏、师长、亲朋好友等。私讳没有国讳那样严格。《礼记》称“君所无私讳”,意思是在皇帝面前可以不避私讳。究其原因,……查看详情
不讳嫌名 不讳嫌名 不讳声音相近的字的避讳原则。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蓝”之类,是针对一些荒唐而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避讳的反驳,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宋朝的官方曾经修订了一部《礼部……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