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藏书楼
晚清四大藏书楼①山东聊城“海源阁”。创始于杨以增(1787一1856),其子杨绍和、孙杨保彝秉承先志,收书不辍,历史长达百年,到清末,藏书已达三千余种、二十多万卷。后历经战乱,所藏图书大部散失。
②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原名为“格裕斋”。瞿镛继承藏书楼后,珍藏铁琴一张,铜剑一把,故更名“铁琴铜创楼”。藏书达十余万卷,而且管理极为严格。后经几代人相继守护,藏书大部分入藏北京图书馆。
③浙江吴兴“皕宋楼”。主人陆心源(1834一1894),藏书总数在十五万卷以上,多是《四库全书》未收之书,为江南之望。陆心源搜购宋版书二百种,取楼名为“皕宋楼”。另“十万卷楼”,专藏明以后精本,建“守先阁”贮一般书籍。1907年,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的全部藏书被陆心源之子陆树藩售与日本静嘉堂文库,令国人扼腕叹息。
④浙江杭州“八千卷楼”。由丁国典创立,因为追幕其远祖宋朝丁顗曾藏书八千卷,故名。到其孙丁丙(1832一1899)、丁申(?一1880)时,又增建后八千卷楼与小八千卷楼,藏书一万五千余种、二十多万卷,其特点是藏明人著作甚多。现仍完好保存于南京图书馆。
校勘四法 校勘四法 著名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第一次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传统校勘学作了总结,归纳了古籍致误的通例,提出“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等四法,以四法校版本、核异同、辨真伪、定是非,四者互相联系,各有长短,须综合运用……查看详情
《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等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撰,初名《五经义疏》,是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儒家经典注释本。古代经书流传到唐代时,因版本差异、传抄讹误等原因,存在着不少异字别文。而那些注经释义的书,又各持己见,多有歧意。解经者为……查看详情
三通 三通 唐朝杜佑《通典》、宋朝郑樵《通志》、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通典》二百卷,记载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内容丰富,对唐代制度叙述尤为详尽。《通志》二百卷,是上古到隋唐的纪传体通史,多抄录前史和《通典》,其中……查看详情
十三经 十三经 是指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唐朝时,《春秋》分三传:《春秋左传》、《卷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周礼》、《……查看详情
内府本 内府本 唐代有内府之役,它是指划归五府三卫和东官三府三卫管辖的折冲府,下设几个监分管内廷庶务。内府刻本,并不是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现在一般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