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书中汇集了先秦百家之说,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并将先秦诸家的哲学思想加以发挥。在自然观方面,提出太一是产生大地、阴阳、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方面,吸收了宋尹学派的别宥思想和《管子》的静因之道的方法;在历史观方面,提出知道现在就认识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认识未来,古今前后本来就是一体;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倡尊敬人民与约束君王,认为君王如有能够替人民着想的,天下百姓一定会归顺他。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公天下和道家的贵公思想,提出天下不是君王一个人的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所以要限制君主的权利。据《史记》载,书成之后,吕不韦将其内容公布于咸阳城门,称有人能增剧一字者赏千金,以此来昭示他治理天下的政见。此即“一字千金”成语典故的出处。《吕氏春秋》思想驳杂,但从整体上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和各家学派,同时注意对先秦各家的优长给以吸收,对汉代中国思想和文化传统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老子》 《老子》 春秋晚期老子著,又名《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共八十一章,仅五千余字。 《道经》讲字宙自然观,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德经》讲社会人生观,以德解释人在社会的态度和作为。《老子》建构了人类理想社会最完整的……查看详情
《论语》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四书之首,由孔子弟子编撰而成,现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以语录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查看详情
《大同书》 《大同书》 康有为(1858一1927)撰。分人世界观众苦、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产、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等十部。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二年(1913)曾在《……查看详情
《庄子》 《庄子》 庄子及其门人等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后世称南华真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查看详情
《中庸》 《中庸》 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重点阐发孔子的中庸思想。中,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平常,常道,日用。首见于《论语·雍也》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要求人们遵循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处世原……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