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基本观点。陆九渊曾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字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谓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也就是我的心,所以我的心也就是天理。认识了我的心,也就认识了天理。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个“心”,既指最高的字宙本体,如说“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如说“心一而已,以其全体侧但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心虽然只有一个,但从对整个人类的侧隐之心来说就是仁,对做事合宜来说就是义,对条理不紊来说就是理。
“心与物本来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而存在。离开了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开了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灵明的心既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但心无体,则以天地万物之感应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一旦被心感知,便生机勃勃。正是《易经》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为他的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宇宙观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兼爱 兼爱 墨子的政治伦理主张。《墨子·兼爱中》说:当今天下的君子们,从心理讲都希望国家富强而讨厌贫穷,都希望天下治理而讨厌离乱。然而为什么不能使天下富强和治理呢?就因为没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只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了,天下自然会安定富强……查看详情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 反,即相反,返还。《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对道的运动法则的概括:即是向相反方面的转化,比如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看着是祸,但却因祸得福:明明是福,但却乐极生悲。 再引申一下,因为……查看详情
百姓日用即道 百姓日用即道 这是明中叶王艮的哲学思想,又称“百姓日用即道”或“百姓日用之学”。 这个“道”以百姓为本,而百姓则包括士、农、工、商和所有民众,愚夫愚妇。这“道”是平民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统治者经营世界,……查看详情
气节操守 气节操守 气节即志气、节操,谓一个人的气质和德行;操守即操持、坚守,谓一个人长期以来所操持坚守的道德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气节,注重德操,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完成“与天地多”的圣贤人格,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孔子指出:“志土仁人……查看详情
性善说 性善说 性,指人的本性、禀性、天赋。孟子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认为人性中天生就有善的因素,善的萌芽,即善端: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称为四端。由这四个善端加以发展和修养,便成了仁、义、礼、智的四种……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