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石柱之谜
黎巴嫩像一条飘带,蜿蜒在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窄长地带。黎巴嫩东部的巴尔班克,至今仍残存着许多巨大的石柱,一些石柱的重量超过1000吨,其中最大的一根石柱名叫“南石”,长21米,宽4.2米,重量估计有2000吨。这些大石柱究是何人何时为何目的而建?对此史学界说法不一。
今天的黎巴嫩地区,在古代曾被称为“腓尼基”(希腊语,意为“紫红之国)”。古代腓尼基的疆域比今天的黎巴嫩略大,它位于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狭长沿海地带,东起黎巴嫩山,南连巴勒斯坦,北接小亚细亚。由于腓尼基位于海上和陆上贸易路线的交叉点上,因而很有利于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这里最初的居民是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时,使用塞姆语的伽南人进入此地并逐渐同当地居民混合、同化。后来,在腓尼基先后出现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有毕布勒、乌伽里特、西顿、推罗等。腓尼基各城邦长期分立,始终没有形成统—的国家。这些石柱群当为某个塞姆部族所为,但究竟是哪个部族的杰作,尚无满意的答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大约公元3世纪时,塞姆部族在这里建造了许多神殿,这些神殿通常为长方形,周围环以用巨石雕成的圆柱柱廊,柱式的建筑仿效维多利亚式,柱身粗壮,形态厚重朴实,石柱无柱基,柱头亦无装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神殿都早已成了废墟,至今只残留着一些大石柱。
黎巴嫩巴尔班克在古罗马时代曾经相当繁荣,那里残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图中的这块长石长21米,宽和高为4.2米,不知是谁雕制的,也不知为什么遗弃在这里。这些大石柱离采石场有800米之远。令学者们迷惑不解的是:当时没有火车、汽车、拖拉机或其他先进的运输工具,塞姆部族人只靠人力或畜力,运用极简单的工具,是通过什么方法将上千吨重的巨石搬运了800米之远的?尽管全世界很多学者绞尽了脑汁进行探索和研究,但至今也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同黎巴嫩石柱群相比,马里亚纳群岛大石柱群的历史就要模糊得多,难测得多。
马里亚纳群岛是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荒凉群岛,位于波涛滚滚的西太平洋上,15个小岛呈弧状分布。大石柱群以3~7对为一组的形式在岛上矗立着。这些石柱都是用石灰岩和火山岩精心雕刻而成,一般高度为几米,其形状呈方柱形,有的柱头还有珊瑚礁雕刻成的半球形。石柱的柱脚埋入地下的深度只有20~30厘米,由此可以看出,石柱不是用原地自然生成的整块巨石雕成的。在石柱脚下周围的泥土中,还挖掘出不少形状类似斧头的石器和贝壳器。有些学者估计,这些极原始的石器工具和贝壳器,可能就是古人雕刻石柱的主要工具。
一些学者在当地还发掘出一批古文物,发现其中的陶器与古代菲律宾陶器极为相似。经测定,这些陶器距今已有1200~3000年的历史,与用原始石器雕刻石柱的年代相仿佛。于是他们认为,大石柱群可能是古代菲律宾人远渡重洋来此雕筑的。
另外一些学者猜测,这些大石柱群的雕筑者可能是古代波利尼西亚人。古代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可能是从东南亚经印度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迁徙到广阔的太平洋上去的。大约在公元1世纪~3世纪期间,波利尼西亚人就在汤加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定居,并以塔希提岛为中心形成了波利尼西亚人古代文化的摇篮。波利尼西亚人来到马里亚纳群岛定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他们建造的这些大石柱,可能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标志或纪念碑,也可能是为酋长树碑立传的地基石。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大石柱有可能是古代美洲的玛雅人雕筑的。考古工作者发现古代玛雅人有一种奇特的风俗习惯,每隔一定年限(通常为20年)就要立一块石碑以作纪念。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玛雅人已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公元元年之后,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南部的贝登.伊查湖东北(现今危地马拉北方)建立了一些奴隶制的城邦国家,此后在乌苏马辛塔河流域以及尤卡坦半岛南部兴起了大小玛雅城邦不下百余个。这些学者猜测,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期间,一批玛雅人乘坐木筏或独木舟漂流到马里亚纳群岛,并且把他们在美洲本土建造石柱碑的风俗习惯也带到了马里亚纳群岛,于是在马里亚纳群岛上出现了大石柱群。
然而,所有的这些假说都回避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同黎巴嫩石柱面临的难题一样,原始人类是怎样运输巨石、雕刻巨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