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之王
拉夫尔兹爵士和他的旅伴、著名博物学家阿尔诺利基发现的大花草,是大花草家族12个成员中最大的一个。阿尔诺利基用自己的名字给大花草命了名,因此,后人就把它称作“阿尔诺利基大花草”。这种植物在印度尼西亚被称作“本加.帕特马”意即荷花。可它长得一点也不像荷花,五瓣肥厚多肉、暗红色的花瓣,布满鼓鼓囊囊的白斑。花瓣中央有一个“圆盘”,长有许多小刺,保护着神圣不可侵犯的花蕊。阿尔诺利基大花草的每一部分都出奇地大,花瓣大,“圆盘”大,花蕊也大。每片花瓣长30~40厘米,厚数厘米;中央的大“圆盘”其实是个直径33厘米,高30厘米的蜜槽,里面可容纳5000~6000克水。据对标本的测量,阿尔诺利基大花草直径为70~90厘米,最大达106.7厘米,堪称花中之王。
原来是“寄生虫”
可是,令人难以相信,大花草长得如此巨大,竟没有根、叶、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那么,它的养料是从哪儿来的?原来,大花草是异养植物,它需要的养分全来源于别的植物。大花草把它的一种类似蘑菌丝体的纤维深深扎进葡萄科植物白粉藤的木质部,贪婪地吸取白粉藤的大量养料,维持庞大的躯体生长。
大花草的种子极小极轻,甚至比罂粟籽还要小。那么小的种子是如何“挤”进白粉藤坚硬的茎干里去的呢?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个谜。一些人认为这是野猪和鹿蹭痒痒蹭破了藤子让大花草的种子有隙可钻;有人则认为是松鼠像兔子啃嫩茎那样咬破了白粉藤的树皮;还有些人认为缝隙是蚂蚁和白蚁造成的等等。
不管怎么说,种子恰恰总是掉在白粉藤的擦破处,种皮开始膨胀,萌发成像幼芽似的东西。
不久“幼芽”慢慢长成小孩拳头大小的扭曲的花蕾。到了适当的时候,花蕾舒展开来,显出五片砖红色的花瓣。起初,大花草散发出一种淡淡的香味。三四天后,气味变得如尸臭一般难闻,这气味和肉色的花瓣招来大批厩蝇。它们在蜜槽内上下忙碌,不知不觉完成了授粉工作。
大花草的花上有雌蕊和雄蕊,花朵开放几个星期后就腐烂了,在开花期如果雌蕊柱头上有幸粘住足够的花粉,那么,7个月以后,子房就形成包含上千粒种子的果实。
花王正在消失
大花草家族中,有两种大花草已绝迹40多年了。剩下的几种由于它们生活的热带雨林受到过度砍伐,也处于灭种的边缘。阿尔诺利基大花草分布范围很小,仅见于苏门答腊和波罗洲,拯救它已是燃眉之急。
那么,能不能用人工栽培的方法使大花草避免“灭族之灾”呢?
有人在这方面做过试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直到1981年才有人重新认真关心起大花草。
80年代初期,新加坡植物园开始在一种名叫“四斑兰谢奥拉里乌姆”的藤本植物上试栽大花草。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初步的成功。
科学家们急切地盼望它们尽快成活,不仅是为了欣赏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王,还为了想利用它神奇的药效,因为大花草具有补肾壮阳的功能。然而,科学家认为;少数人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如果不彻底改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花王在地球上消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正当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科学家想方设法挽救大花草的命运的时候,在我国的台湾省,一批植物学家也正注视着另一种大花草科植物——帽蕊草的前途。帽蕊草和大花草一样,同属于大花草科,但两者的外形却大大不同:大花草的花瓣大,蜜槽大,重量也大,而帽蕊草却长得貌不惊人,身高仅七八厘十,形状似圆柱,茎干周围包裹着肥厚的鳞叶,花朵则生在茎的顶端。
台湾帽蕊草虽长有鳞片叶,但这种鳞片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很差,只能依靠吸收别的植物的营养生活。它们生活在热带地区,常寄生在一些壳斗料树木的根部。由于大批壳斗科植物被砍伐,帽蕊草目前也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
在大花草的家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就在拉夫尔兹爵士发现大花草60年以后,1878年,一位名叫贝卡里的意大利探险家正在热带雨林中踽踽独行,猛然间他闻到了一股恶臭,循迹找去,贝卡里发现了一朵巨大的花,那花像一个巨型的炮台。“烛台柄”高约0.5米,“烛台”由一片靠近地面生出的巨大的叶子包住。这“烛台”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花序,花序成熟时,便形成高约3米,直径达1.5米的肉穗花序。贝卡里好不容易弄清楚,它是一种叫巨植物的花序。
巨也叫巨魔芋,属天南星科。开花时节,巨魔芋长出巨大的佛焰苞,这佛焰苞就是那片贴近地面的大叶子,叶子外部呈绿色,里面却是红色的。它包着一个大大的翠绿色的花序。花序一半露在外面,一半藏在佛焰苞里。花序上密布着黄色的雌花和雄花。花序生长的速度快得惊人,它每天可以长高好几厘米。待到花朵开放,便发出阵阵恶臭,引来了许多逐臭的花蝇和甲虫,无偿地替巨魔芋传粉。
然而,偌大的巨魔芋花序,和巨掌棕榈的花序相比,那就显得太小了。巨掌棕榈树属于棕榈科,生长在印度,生长的速度非常缓慢,30~40年以后,才能长到20多米高。这时,巨掌棕榈树的顶端长出一个庞大无比的圆锥花序,此花序高达14米,底部的直径达10~12米,花序矗立在树顶,样子十分怪诞。
巨掌棕榈的花序外包佛焰苞,一共可以开出10万多朵花,花谢之时,便是巨掌棕榈寿终正寝之时。